2009-04-21 19:03:30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轉眼之間】來去太湖學堂

【藝文賞析】【轉眼之間】來去太湖學堂 
 
  2009/4/21 | 作者:楊錦郁
 
  俗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麼位於上海市郊吳江市的太湖學堂之所以名聞遐邇,正因為那裡有一個南懷瑾老師。已經九十三高齡的南老師,住在太湖畔的學堂裡,很少在外走動,也不太見客,因此當朋友邀約要趁周末去對岸看南老師時,我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心底隱隱有一絲要去見偶像般的喜悅。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採訪過葉曼女士,葉女士是個資深的作家,也是外交官夫人,那時她已經潛心學佛,在訪談間她提到了南懷瑾老師,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大名。今年教我們哲學課的老師也識得南老師,有時在談到新儒家師長們的觀念外,他會欲言又止的說:「不過南懷瑾老師的看法卻是……」感覺上,南老師是儒釋道的通學,但又不免被視為「雜學」,別人口中的種種傳奇,在在加深我對他的好奇。

我們搭乘周末中午直航上海的班機,一個半小時後便抵達上海的浦東機場,幾個人搭了上海朋友的車,便直奔太湖學堂。因為正逢大陸第一次的清明假期,浦東機場聯外道路擠得水洩不通,一路塞車直到出了上海市區,待抵達目的地,已是傍晚時分。

太湖學堂占地約三百畝,鄰近太湖畔種植成排筆直的水松,整齊且具美感,廣闊的校園裡矗立幾棟中式造型的學堂建築,美輪美奐,各建築之間以迴廊相連。南老師的親近弟子李先生帶我們先到他位在主樓的書房參觀;書房占了一整層樓,說是書庫更恰當。南老師擁有各式各樣的的藏書,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三套並列的大書:《四庫全書》、《大藏經》及《道藏》,似乎印證了他對儒釋道三家的廣博涉獵。

然後我們轉到了南老師的辦公室,老師和編輯們及其他工作人員共用一個大空間,我們的闖入,多少打斷他手上的工作,但他起身親切的招呼我們到餐廳共進晚餐。高齡的他目光矍鑠,聽力和體力都很好,簡短的談話中不失幽默。

餐廳在另一棟建物,我們走在迴廊裡,望向庭園,細細的春雨輕輕飄落,感覺到一股清新的春寒。待我們步入餐廳時,南老師幾乎也同時抵達,賓客們圍著他就座。客人中有大學的校長、來自山東的隱士、北大哲學所的高材生、從美國慕名而來的印度學生,及南老師口中幾位從台灣來的「仙女」的我們。因為我們,他談及鄭成功到台灣的一些軼事,又提到了沈葆楨,順口頌了沈葆楨留在台南的一副對聯,上聯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下聯是「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陷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南老師在談笑間講歷史、講養生,信口都是學問。餐畢,他收起一副老頑童的樣子,嚴肅說「上課了」,然後要學生們聚上來,讓賓客們往後坐,開始上《達摩多羅禪經》,由學生報告〈修行勝道住分第四〉,他在旁提點、詮釋。晚課從七點多一直上到九點半過後,要不是學生們想下課,料想南老師說課的興味還濃著。

課後,我們幾個朋友踩著夜色在校園裡散步,夜涼如水,天空漆黑,只有地平線之際有些微光,感覺學堂是出塵之地。待我們回到主樓,已近深夜,我們再度踏入南老師的辦公室,一轉身,見他也回來了,正準備繼續工作。據他的弟子說,老師都是工作到天亮才睡覺。

天明,春雨仍輕輕飄落,我們到雨氣氤氳的太湖畔散步,然後到主樓的禪堂靜坐片刻,感受身心的輕安。午後,我們要離開時,看到南老師又坐在辦公桌前,這個傳奇中的大師,出入儒釋道三家,會通中國傳統醫術、武術精神,舉止又不居俗套,自成一種修身治學的風格。

來去太湖學堂,前後不到一天,但我從上海搭機回台後,卻有好幾天無法回神,似乎像唐傳奇〈枕中記〉中那個書生一樣,歷經了一場黃粱夢。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