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天南地北》春光明媚話柳樹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天南地北》春光明媚話柳樹
2009/4/27 | 作者:林博專
「春風楊柳萬千條」。綠柳那輕盈婆娑的風姿,青翠欲流的枝條,把大千世界綴飾得嫵媚動人,展示著儀態萬千、欣欣向榮的春天氣息。
柳樹,雖然沒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也沒有絢麗多彩的嬌豔,但它婀娜多姿、情意纏綿、清新秀美的姿態卻成為文人筆下常寫常新的對象,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柳樹迎春圖。
歷代愛柳名人層出不窮。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展禽,因其「食邑在柳下」而名「柳下惠」;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稱柳為「中國之偉木」,並在宮庭院內親手種下柳樹。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愛柳成癖,辭官後回鄉栽了五株柳樹,常在柳蔭下賦詩,人稱「五柳先生」。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剌史時,發動百姓廣植柳樹,寫下〈種柳喜題〉: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幹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因此後人敬稱他「柳柳州」。
就連被稱暴君的隋煬帝在大運河開通後,也命人在運河兩岸植柳,並降旨柳樹姓「楊」,故有「楊柳」之稱。
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後,曾在拉薩大昭寺前種下從長安帶去的「唐柳」,不但借柳寄託鄉思,而且把柳樹文化傳入大西北。
古今一些武將,也深知柳樹造福人類的益處。例如東晉名人陶侃曾任征西大將軍等職,在鎮守武昌期間,與兵士一道廣植柳樹。
唐朝振武軍節度使范希朝領兵戌邊十四年,他所在的單于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樹木稀疏,風沙肆虐,便遣人搜購柳種,督促軍士廣而種之。不幾年柳蔭遍城,人們有口皆碑。
北宋蔡挺在任渭州(今甘肅平涼市)知州主持邊關期間,在渭州西北方一個湖泊的四周種柳數千株,後人稱此湖為「柳湖」。
清朝愛國將領左宗棠,一八七一年率軍西征時,命令將士沿途種柳開墾邊疆;在甘肅酒泉公園內有株蒼勁聳立的古柳,人稱「左公柳」、「河西第一柳」,相傳就是左宗棠當年種植的。
人們愛柳不僅因為它「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還因為具有不挑不揀,隨遇而安的秉性,故有千古名句「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是改造自然的名木,它特別耐潮濕,可在河畔渠道栽種,以護堤防浪;柳樹也耐瘠薄、耐乾旱,在沙漠荒地營造柳樹可以穩定流動沙丘;柳還耐鹽鹼,種植多年後可適當改良鹽鹼土。
唐詩人白居易就曾在〈東澗種柳〉詩中讚美柳的優點:「野性愛栽植,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樹之……無根亦可活,成陰況非遲。三年未離郡,可以見依依。種罷水邊憩,仰頭閑自思。富貴本非望,功名須待時。不種東溪柳,端坐欲何為?」
又,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中國古代就有折柳送客禮儀,用柳向遠行的人祝福他們順應新環境。
佛教裡以及古典小說中的觀世音菩薩一手托淨水瓶,一手則拿楊柳枝為人間播灑甘露、祛病消災。
除此,古人刷牙,最早就是用柳枝。隋唐時期的《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之句,說的就是古人把柳枝當牙刷,方法是先將柳枝頭咬軟,沾上藥粉或是鹽末,然後在牙齒上摩擦。
有關柳的話題比柳條還長還多,這裡只能用「寫意」而無法用「工筆」了。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