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文史長廊】「 筷至 」人口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文史長廊】「 筷至 」人口
2009/4/27 | 作者: 十五
猜一猜:「兩個娃娃一般高,從頭到腳細又小。香飯好菜它先嘗,吃不胖來長不長。」猜對了嗎?對!就是筷子。
據《禮記‧曲禮》記載:老祖宗們吃飯是用手抓,但因熱食燙手,便借助木棍挾取,沿襲至今中國人吃飯還是最常使用筷子。
筷子在先秦稱「木夾」,秦漢時稱「箸」,隋唐時叫「筋」,後才逐漸演變為「筷子」。
為何由「箸」改稱「筷」?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中解釋:因為「箸」與「住」同音,古人「舟行諱住」,「住」意為停止,表不吉祥,於是反其意而用「快」,而「快」多以竹子製成,因此在快字上添「竹」字,成了「筷」字。
在《說文》裡,「箸」又稱「飯(危支)」;〈急就篇〉注:「箸,一名梜,所以挾食也。」《廣東新語》又載:有人把「箸」稱為「梯」。
《史記‧留侯世家》有一則相關筷子的記載:一日,張良來拜見劉邦,劉邦正好在進餐,他說:「張良你過來,有人為我想出削弱楚軍的辦法。」接著將酈食其的計謀全盤托出,張良問:「是誰給陛下出了這個主意,這樣做,陛下的功業就完了。」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請讓我借用你面前的筷子來說明給你聽。」
張良就條分縷析,打消了劉邦分封王侯的念頭。而張良拿筷子來做分析,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筷子在千餘年前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明清後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別小看使用筷子這件小事,清朝才子袁枚藉〈筷子〉詩:「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鹹中,能知味也否?」生動諷刺了人類追逐名利而送往迎來、失去自我。
另外,研究證明使用筷子,可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幾十條肌肉的神經,相連至大腦,使心靈手巧。因此,筷子也是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個值得推崇的科學發明。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