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19:18:34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安胎 搶救早產兒

【生活健康你我他】安胎 搶救早產兒
文/陳治平

目前台灣的早產發生率約佔生產數的8.5%左右。若依民國96年全年台灣生產數大約有20萬3377名左右的新生兒來估算,該年全年約有1萬7300名左右的早產兒。

面對這些不得已必須提早誕生的新生兒,很多孕婦及家屬都非常擔心。除了憂慮他們生產後是否健康?是否能夠順利適應子宮外的新環境?是否能平安長大?也擔憂他們能否順利經歷子宮的陣痛收縮,平安地通過產道出生?

經常可以聽到面臨早產的孕婦及家屬要求醫師考慮施行剖腹生產。可是,剖腹產真能改善早產兒的預後嗎?

根據1999年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85%的新生兒死亡,發生於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而出生體重在500至750公克的新生兒約有41%的存活率;出生體重在1000公克以上,約有90%的存活率;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上,則有95%左右的存活率。國內許多醫學中心亦有類似的相關報告。

10年來,雖然醫療技術有長足的進步,但對於改善10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預後的進展仍相當有限。尤其是妊娠週數在24週左右的早產兒,存活率仍是目前新生兒科醫師及產科醫師的一大挑戰。

國內醫學中心照護妊娠23至24週的早產兒,存活率約為20%至50%,依母親妊娠及胎兒出生狀況有很大變異。即使幸運得以存活,仍有60%以上可能有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後遺症。

因此,對於極低體重的早產兒的存活及預後,仍然是產科及新生兒科醫師極大的挑戰。

有時醫師和家屬面對無法安胎「即將」或「必須」生產,但妊娠週數很少或體重極低,預後不佳的胎兒,常有是否要放棄搶救的掙扎與痛苦。尤其是對於妊娠週數在24週左右的早產兒,往往需要產科及新生兒科醫師和產婦及家屬共同討論,決定生產方式與時機,同時決定產後,早產兒必須的積極醫療原則與可能。

1500克以下胎位不正

建議剖腹產 改善預後

一般而言,新生兒的預後情況不能單純以出生體重來評估,主要還是依據懷孕週數及胎兒的成熟度來決定。所以如何將妊娠週數延長才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早產兒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上,無論以陰道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其預後均與一般足月新生兒無異。

但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則需視胎兒胎位正常與否。若胎位不正,則採剖腹生產,可以改善早產兒預後情形,及避免併發症。

除此之外,生產方式的選擇還必須考慮其他產科適應症,像是否有胎兒窘迫、胎兒子宮內生長遲滯、羊水過少等;或是孕婦本身狀況,像高血壓、子癲前症、糖尿病或是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等。

所以,早產兒的生產方式不能只考慮到出生體重或懷孕週數,反而儘可能在發生早產前加以預防,或是在發生早產後,儘可能安胎,延長妊娠週數,才能改善早產兒出生體重及成熟度,進而改善早產兒的存活率及預後。必要時,可能需要在產前會診新生兒科醫師,由醫師一起和產婦及家屬共同討論,決定如何生產處置。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自由時報-98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