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帶隊,沿著天母古道爬山。中途的番婆嶺,有一片五○年代即栽種良好的龍眼林,當年主要是用來供作中藥使用。
我習慣在那片樹林下憩腳,過好一陣再啟程。那天上抵嶺頂後,遇見二三位當地農人,席地擺了小攤,正在販售鮮紅的楊梅。此物閩南語俗稱,即樹梅。
小小的鮮紅樹梅,告知了它八成是土生品系,同時也提醒我,暑夏接近了。一邊端視著,不禁想起了八里附近的大粒楊梅。早年台灣的樹梅,結果小粒而分散,加上肉質不多又酸澀,多半醃漬,供作蜜餞或柑仔店的零嘴。晚近農民特別引進這種肥碩的大陸品種,嘗試打開楊梅的銷路,恢復其為水果的品質。
未幾,每逢夏天,開車前往八里時,公路旁的小攤,都會擺出這種新款的大粒楊梅,顆顆接近五十元硬幣的直徑。小小一盒不過十來粒,竟可叫價到一百,顯見其擁有數量少、質地佳的優勢,才能飆出如此高價,絕非昔時可以比擬。
我們熟知的樹梅,長相泰半一副營養不良的瘦小模樣。咀嚼在嘴,舌頭沒摩挲幾回,就頂到碩大的種子。酸氣猶在,漿汁已盡,必須悵然地吐出了。
以前在這條古道上來回多次,約略知道龍眼、桃子和桶柑是百年來的重要物產,就不曾聽說有樹梅普遍栽植的情形。如今竟有果農在半途端出,我不免好奇地探問,「沒想到這兒也有樹梅?」
賣的農婦可自豪了,「有啊,我們現在有種,從中南部移上來栽種的。」
「這是什麼品種的?」我看這些樹梅顆粒比過去的大一點,但還是不及大粒楊梅一半。
「我們種的是土生的,不是外地的。」
我點點頭,當下買了一小包。這一交易,彼此交談就更加來勁。
為了想知道更多的訊息,我再追問,「樹有多大棵?」
「矮矮的,沒多高。但果實結得不少,很甜。」她滿意地回答。
我點點頭,研判它已經有嫁接或改良過,不免有一些遺憾。其實,我更期待,遇見一棵高大的樹梅,茂密的葉子中,露出幾顆小小的暗色果實,僅及一公分大。以前我常在低海拔森林遇見,或者在森林外緣的農村旁,邂逅一棵,單獨高大著。只可惜,都還未結果。
啊!夏天到了,在旅途上,何時何地,才能遇見農人販售這款樹種所採集的樹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