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太(化名),39歲,家庭主婦,近三年來肩頸痠痛、下背痛、關節刺痛、手腳發麻四處看診、服用止痛劑,做了一系列檢查卻始終找不出病因來。近幾個月,痛到無法做家事,先生和婆婆對此感到不滿,何太太也自覺愧對家人,心情低落煩躁、失眠多夢,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林太太的主要的症狀是廣泛性肌肉疼痛、壓痛和疲累,疼痛可能為深層的痠痛、緊繃感、灼熱感、抽痛,也可能是肌肉麻麻的、刺痛的或有東西爬來爬去的感覺,她是臨床上常見的纖維肌痛症患者。
纖維肌痛症患者常合併某些特定的身體病痛,如緊張性頭痛、大腸激躁症、間質性膀胱炎、注意力與記憶力減退、顳頷關節緊繃、骨盆疼痛等。
許多患者因為長時期疼痛不適,而緊張煩躁、心情低落、失眠等,這些共病性症狀可能跟疼痛一樣,隨著時間而時好時壞。
纖維肌痛症原因至今不明,但研究發現,在纖維肌痛症病患體內,一種跟疼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特別多。臨床要診斷纖維肌痛症,必須非常小心,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外,醫師會藉由生理檢查先排除甲狀腺功能低下、多發性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疲勞症候群、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等,也會藉由壓痛點檢查,看看病患是否確實對疼痛特別敏感。
除了生理因素,外在環境、心理壓力也可能使患者病情加劇。像林太太這樣長期為疼痛所苦的患者不少,遺憾的是,許多家屬往往無法同理患者的痛楚,甚至認為只是「無病呻吟」,進一步加深病患自責與挫敗感,疼痛與日俱增,頭痛、焦慮、憂鬱、失眠也隨之出現。
藥物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感,但因為門診時間有限,許多非藥物的輔助治療與生活調整,常常被忽略。
研究顯示,輔助治療或身心放鬆對於改善纖維肌痛症有明顯助益。各種肌肉按摩、簡易式肌肉放鬆都可以緩解肌肉、結締組織的緊繃度,進而改善症狀;疾病認知重塑、生理回饋練習也已經證實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強化藥物的治療效果。
此外,患者若能每天訂出一段時間,規律、舒緩地運動,深呼吸、散步皆可,維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減少咖啡、茶、酒精飲用,都能減少止痛藥的服用,避免許多共病症的出現。
肌纖維肌痛症是一種令人相當困擾的慢性病症,藥物治療並非唯一選項,治療計畫也需因患者需求而量身訂作,像林太太,除了服用低劑量藥物,也接受醫師建議,每天挪出半小時運動,減少喝茶、喝咖啡。
另外,由於家人是林太太的壓力來源,回診時醫師主動邀請林先生來瞭解太太的病況,她確實感到疼痛,並非無病呻吟,減少林太太的挫敗感和自責。
也就這樣,經過幾周治療,林太太的疼痛不再加劇,生活品質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嘴角又揚起許久不見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