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職棒名將王貞治罹患「胃癌」,幸經及時診斷手術後,目前狀況良好,定期追蹤治療,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醫師劉育志指出,胃癌初期沒有顯著的症狀,極易被忽略掉,民眾如有腹不適、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這些症狀,如果持續過久,應該就醫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治療提高預後。
劉育志醫師舉例指出,一名五十多歲王先生,因為持續嘔吐一個多禮拜而至衛生署台南醫院求診,當時主訴感覺腹脹、上腹不適、容易噁心,已有幾個月,在這段時間內體重減輕約十三公斤,經了解病患是一位司機,平時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在急診室經抽血發現腎臟功能惡化,研判應是嚴重嘔吐脫水所導致的急性腎衰竭,住院之後給予足夠的靜脈輸液補充,患者的腎臟功能逐漸恢復。因王先生仍持續有嘔吐的問題,經胃鏡檢查發現胃竇區有一處潰瘍,切片檢查病理報告證實是胃癌,手術中發現病患的胃癌不但造成阻塞,更已經穿透胃壁,直接侵犯肝臟左葉,經進行「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及「淋巴結廓清術」,並切除受到侵犯的部分肝臟。王先生的病理報告指出已有淋巴結轉移,屬於胃癌第四期,術後順利恢復進食,出院之後,轉介腫瘤科醫師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劉育志醫師說,台灣是胃癌高罹患率的地區之一,目前胃癌的發生率為國人的第五位,平均發病年齡在五十至七十歲,男多於女,五年存活率不高,只有五%;胃癌的成因受多重因子影響,包括遺傳、飲食、幽門螺旋桿菌和曾經接受過胃切手術都可能影響胃癌的發生。根據統計,喜歡吃醺烤的食物、肉類、醬菜、鹹魚等鹽漬物者,胃癌的發生率較高,抽菸和喝酒也容易促進胃癌的形成,像日本胃癌多,即與飲食有關。
胃癌的症狀大多沒有特異性,初期沒有顯著的症狀,極易被忽略掉,因此諸如上腹不適、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這些症狀,如果持續過久,應該要請教腸胃科醫師,作進一步檢查。
劉育志醫師指出,目前最佳的診斷工具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作為診斷,必要時候還可以取得組織切片;他建議四十歲以上之中年人,縱使沒有症狀,最好每年還是能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另胃切除手術十五年者也要定期檢查,才能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劉育志醫師強調,對於胃癌的治療,目前最基本有效的是外科手術,也是主要可能「痊癒」之治療方式,術後再輔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