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 19:06:03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札記與思考

【藝文賞析】札記與思考

◎張放

從事寫作或教學,必須做札記。也稱筆記。在日常生活中,將所見所聞或感想、讀書心得,隨時記錄下來,即為札記。

過去出外旅行,或在圖書館看書,遇到新奇見聞或精闢語言,便寫在小冊子中,成為習慣。因為只靠腦子記憶,不久即會忘記,而且不甚準確。聽人講話,我總過濾它的準確性,否則不是真正學問。

清朝學者章學誠說過:「札記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記,若無窮妙緒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看一個人的札記,可以窺出他的學問水準。換言之,做札記,應吸取精華,揚其糟粕,否則沒有選擇,那對治學作文有何功用?我曾翻看年輕時期的札記,不覺啞然失笑。有些錯誤的史料,拙劣的文章,我把它摘錄下來,這如同拾煤核兒,撿了一些乾燥的狗屎。做了懊悔莫及的蠢事。

清朝學者曾把札記累積成篇,成為一種文體,如盧文弨《鍾山札記》、《龍城札記》;趙翼的《廿二史劄(同札字)記》,既是文學,亦是史學。

我生於戰亂時代,讀書忽斷忽續,無甚基礎。打個比喻就是「擺在沙灘上的泥巴人兒」,潮水湧泛上來,便會淹沒無形矣。因此常背誦名人語錄,以為此乃學問。曾記唐朝文學家、哲學家韓愈有一哲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後來才知道源自韓愈的〈師說〉,中學國文課本就讀過。這句話似通又欠通。反覆思考,無法自圓其說。哲學家康德,認為悟性的形式是先天的,此乃能知的根本,若是把它納入知的範圍,韓愈的話顯然大錯特錯了,因為不是一切知都非生而知之。

做學問不能鑽牛角尖,否則便是獃子、瘋子。

有一天坐計程車,途中,司機談起近來通貨膨脹問題。他說:「世上有享不到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仔細思索一下,這豈不是哲學家的話麼!

和朋友聊天,認為人生在世,若能有點成就,應靠天資、功力和學識;後兩項要靠自己努力,鑽研和鍛鍊;前一項則是天命,你著急發牢騷也是枉然。但是世上偏是天資高的,不用功;天資低的,腦筋遲鈍的卻狠命朝書本中鑽,時常積勞成疾,一事無成,嗚呼哀哉。這實在是值得惋惜的憾事。

做學問,用功是對的;但過分固執,不反思,沒有懷疑態度,也不行。成了書獃子,無用。

早在三國時代,《笑林廣記》便有嘲弄書獃子笑話。現錄二則於後:

一瞎子雙目不明,善能聞香識氣。有秀才拿一《西廂》本與他聞,曰:「《西廂記》。」問何以知之?答曰:「有些脂粉氣。」又拿《三國志》與他聞,曰:「《三國志》。」又問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氣。」秀才以為奇異,卻將自作的文字與他聞,瞎子曰:「此是你的佳作。」問:「你怎知?」答曰:「有些屁氣。」

一秀才將試,日夜憂鬱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難,好似奴生產一般。」夫曰:「還是你們生子容易。」妻曰:「怎見得?」夫曰:「你是有在肚裡的,我是沒在肚裡的。」

有些作家的作品「有些屁氣」,這絕非嘲諷之詞,而是字裡行間,流露出自我陶醉的銅臭氣,常看書刊的人會有此經驗。俄國19世紀作家果戈里嘗說,一個作家應該像一個畫家一樣,身上帶著鉛筆和紙張;若是畫家虛度了一天,未畫成一張畫稿,那很不好。如果一個作家虛度了一天,沒有留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畫家石濤說過:「故君子維借古以開今也。」任何藝術家,不能停滯在傳統的主張上,只有奮發向前,才有進步。●

 

自由時報-98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