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吃飯,從來就是頭等大事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吃飯,從來就是頭等大事
2009/7/6 | 作者:易中天
中國人見面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吃飯了沒有,而中國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就是吃,或為吃做準備。
說中國文化是一種「食的文化」這種觀念,依我猜測,多半是餓出來的。
想來我們的先民對於飢餓一定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時候謀生有多難啊!剛剛走出森林那會兒,赤手空拳的人(或者說古猿)真是有些走投無路。坐享其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與平原上的動物競爭又沒有本錢。沒法子,只好自己拿自己開刀。
一是改革飲食結構,由單純的素食改為雜食,也就是逮住什麼吃什麼,不挑嘴。二是改革飲食習慣,由一天到晚吃個不停改為定時定量一日三餐。三是改革飲食方式,由茹毛飲血改為用火加工。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
事實上人類早期的工具都是用來解決吃飯問題。一類是用來獲取食物的,比如掘取塊莖的木棒,採集果實的藤籃,追擊野獸的石球,捕捉魚鳥的繩網。一類是用來加工食物的,包括用於初加工的石刀和用於深加工的炊具。還有一類則是用來儲存食物的,包括籃筐、陶罐和簡易糧倉。不要小看這些棍棍棒棒、罈罈罐罐,它們可是自然界沒有的東西,是文化呢!
於是人類便由自然的生存狀態進入了文化的生存狀態。
這倒是中外一律的那麼,為什麼咱們的祖先對於飢餓格外地記憶猶新呢?大約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們種田之故。
游牧民族是不大容易挨餓的。因為好歹有奶可吃。實在餓急了,拖一隻羊出來宰了就是。所以游牧民族都比較樂觀和瀟洒。反正牧草不用種,牛羊也自己會吃,用不著操什麼心,滿可以悠然地騎在馬背上,唱那「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咱們農業民族就麻煩多了,得等庄稼熟了以後才有飯吃。從春耕、夏耘到秋收,那日子是何等漫長。這當中,就保不定哪天要餓肚子。何況還有災年,哪能年年都風調雨順?
洪災、旱災、風災、防不勝防。眼看麥子熟了就要開鐮,一場冰雹砸下來,就會功虧一簣顆粒無收。所以農業民族就會有一種「憂患意識」,老擔心哪一天會沒有飯吃。
這就不能不把吃飯看得很重了。
事實上吃飯在中國,從來就是頭等大事。既是政府的頭等大事,也是民眾的頭等大事。中國人見面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吃了沒有「而中國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就是吃,或為吃做準備。
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一件不是吃?即便在全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之後,政府仍一再強調「省長要抓米袋子,市長要抓菜籃子」;年節時期的食物供應,更從來就是媒體報導的新聞熱點。
其實,在中國,吃飯不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項基本的權利。中國古代專制社會是沒有什麼人權可言的。宰相可能被「廷杖」,縣太爺也可以隨便打小民的屁股。臣民也好,草民也好,都無思想權、言論權,也無隱私權、知情權,但都有「吃飯權」。
就算是死刑犯,臨刑前也會有一頓飽飯可吃,甚至允許親屬和友人送酒肉到刑場,叫做「不殺餓死之人」(許多英雄好漢便常常利用這個機會劫法場)。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餓鬼」是最悲慘的一種。不讓臨死之人吃一頓飽飯,簡直比殺了他更不人道。
如今許多地方還有這樣的民間風俗:他們相信每年的農曆七月是「鬼節」,當閻王爺放那些無主孤魂出來覓食時,家家戶戶都要大擺宴席,並在門口擺放食品,供「野鬼」們享用,就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餓鬼」是很可憐的。
這也不奇怪,「民以食為天」嘛!沒有飯吃,不要說做人,便是做鬼也不安生。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