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炎夏消暑 溯古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炎夏消暑 溯古談
2009/7/14 | 作者:展華
蛙叫塘畔,蟬噪枝頭,又一個暑夏大剌剌走進我們的生活。在享受現代科技、現代文明給我們帶來消暑降溫樂趣的同時,筆者禁不住穿行文海字林之中,去追溯古代人的生活。
作為生活保健、勞動保護的防暑降溫,自古以來就受到中國人的重視。遠古時代,勤勞睿智的先民就善於利用樹蔭、涼洞、水流、編織樹枝草葉當涼帽等辦法來預防中暑。
春秋時代,人們已懂得採集積蓄冬日之冰塊用於防暑。《詩經》與《左傳》中就有冬月藏冰的記載,那時設有「淩人」專管冰塊,每年寒冬時就鑿取冰塊存放在低溫的地窖、深井等「冰室」、「冰井」,等到夏熱時取出供飲用降溫。
《吳越春秋》中記載了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在當時,它堪稱空調房間,可想而知這種土辦法建的「冰廚」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當大。古代只有豪門貴族才建得起冰井冰室,所以「伐冰之家」被用來代指貴族;一般人家夏天能吃上冰碎塊加點清涼瓜果,算是降溫的恩物了。
唐代以後,每當盛夏,朝廷都要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皇室冰井中的藏冰,賞賜給皇室嫡親近臣們消熱防暑。
唐代防暑降溫的辦法甚多,皇室貴族有專門的避暑宮殿。唐玄宗時,宮內建造一座避暑的涼殿,外面用翻水車把涼水沖上屋頂,居高臨下噴冷水,「四隅積水成簾飄灑」藉以降溫。殿內還安裝有靠水力推動的風扇,堪稱一種人工空調房。
南宋時,皇宮內還建有專供帝王嬪妃納涼避暑的「翠寒堂 」,花木盆景濃翠蔽日,令人心愜神怡,翠寒堂還設有人造噴泉、風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令人不知天地有寒暑。
傳說有個大學士暑夏時節被皇上召進涼殿,竟然全身顫抖。皇上一問方知他嫌冷,於是賜他北綾披上,看來這樣的避暑之地,也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享用。
於今看來,古人的防暑降溫雖然原始落後,但大多有益健康,少有負面效應,不像今天有些人不小心會患上冷飲疾、空調病。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