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轉眼之間】重讀文學史
【藝文賞析】【轉眼之間】重讀文學史
2009/9/1 | 作者:楊錦郁
近日為了準備博士班的資格考,又重新閱讀中國文學史;這是我第四次為了考試而讀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全書共有一千五百多頁,非常厚重,精裝的封面已不堪長期的翻閱而斑駁、脫落。
在重讀的過程,我不時的想起瑜伽老師說的,他已重複做「下犬式」超過十年,看似很簡單的低頭壓背的動作,但是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體會。中國的文學史畢竟太豐富,所以我每讀一遍,都感覺多了一點點的明白,以及更多待挖深織廣的領域。
我第一次讀文學史是在大二,那時我剛從家政系轉到中文系,這一門是必修的課程,不到二十歲的我,對於中文系課程的學習還抓不到方向,大二和大三上了兩年的中國文學史,感覺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記憶。
第二次是為了準備碩士班的入學考,那時只覺得文學史的內容千頭萬緒,要將一千多頁的範圍記下來似乎不太容易,大抵只能抓住重點,囫圇吞棗。考試的時候,竟然出了一題道教的起源問題,我當場傻住了,因為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關於道教的部分只有「道教雖也奉黃老,卻是一種宗教,道教的形成在漢末。」短短幾個句子。被這次的考試嚇到,幾年後我再準備博士班考試時,決心撒下天羅地網,花了好幾個月讀文學史,並且勤於做考古題,連變文、鼓子詞、諸宮調、寶卷、道情的關聯都搞清楚;但博士班的入學考試畢竟有一定的難度,到考前,我才驚覺到文學批評史的部分沒讀多少。
進了博士班後,有些課是和碩士班的學弟妹們一起上。有一次,我問一位學弟他的碩士論文做什麼?他告訴我,他研究的是宋代張載的氣學,我一聽就接不下話,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氣學」。
這次再度讀文學史,我忽然發覺其中記載了從老莊到六朝的「氣」說,連劉勰的《文心雕龍》中談論到創作論時,都肯定才、性、氣的作用。我不僅看懂了氣學的脈絡,甚至也覺知到整本文學史根本就是一部人性紀錄史,在上位者欺凌百姓、小人欺負君子、營黨結社、功名掛帥、朱門酒肉臭,當然也有許多不願附庸權貴者,選擇躬耕田園、隱逸山林,我是在閱讀過去的文學歷史,但印證於當今的環境,卻覺得很多事情仍因循相似的軌跡。這一次,我不只讀到文學事件,還看到事件背後某些自然和人為的現象;也許我下次還會讀到更多不一樣的滋味,就像我的瑜伽老師一樣,同樣的動作重複十年以上,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體會。
從青年到中年,讀到《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書皮都脫落,似乎才剛開始抓到一點讀史的竅門。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