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花洲情緣 孑遺僅存─賒店鏢局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花洲情緣 孑遺僅存─賒店鏢局
2009/10/21 | 作者:二月河
中國的鏢局始於何年何月?我沒有見到資料記載,就是問民俗專家,也未必有個確鑿的時限。我的估計,出現在明中葉之後可能性較大。但是「保鏢」這樣的社會活動,可能唐宋以後就有了。
這幾年遊覽遊戲,也算走過幾處地方。什麼名山勝水,寺觀廟廊,逢到那裡,就看,就思量。這些人文景點也就是千篇一律的心情感受,但是在社旗見到了鏢局,原封的一個,故─什麼呢─「故庭院」吧,心中是另一般滋味。
我們最大的政權遺勝是故宮,從舊宮署遺傳留存下來的,有不少的「府」,但清代的官廷它不叫「府」,而是「衙門」……作為「官本位」的中國,舊衙門的留存形成了從中央到縣治的完整鏈條。但是鎮一級鏢局,沒聽說哪裡還有第二座。
到南陽社旗縣城走一遭,有個感覺,社旗人想把山陝會館建成開封大相國寺那樣一個格局─以會館中心向外輻射,由會館向南,開上一條明清大街,展示社旗江漢驛傳水陸碼頭當年的情貌。
社旗原名叫「賒店」,把「天下第一店」的婀娜風姿呈現於世。鏢局舊地,恰就在這條街的中部位置。我特別地要說它就為它稀見,什麼叫「特色」?「我有,而你沒有」這就叫特色。
社旗鏢局,就像沉寂在沙礫和海水裡的一滴松脂,在商業大潮中被捲上來露出,它變成了一塊琥珀。
中國的鏢局始於何年何月?我沒有見到資料記載,就是問民俗專家,也未必有個確鑿的時限。我的估計,出現在明中葉之後可能性較大。但是「保鏢」這樣的社會活動,可能唐宋以後就有了。
如果宋時有鏢局,那麼我們從民俗小說,還有施耐庵的《水滸傳》這些書上就應該能看到他們活動的影子。但實際上見到的,是青面獸楊志,護送生辰綱││既然是慶壽的,那肯定是梁中書的私書││這個倒楣的鏢客,雖說武藝高強,但經不起晁蓋們在黃泥崗上折騰,他就完了。楊志是個標準的鏢客,但他依托的不是鏢局。
關於「鏢」,那是有一整套的說法的。有說是刀鞘上裝飾的嵌銅花紋,有說是「刀鋒」,更多的說法是「暗器」。
拇指按定四指虛托,仰手打出的叫「陽手鏢」,俯手打出的叫「陰手鏢」,肘下打出的叫「回手鏢」,還有什麼「接鏢還鏢」之類的名堂。
「鏢」不是一種吉祥物,是武器。但成立鏢局,保護商人財物轉移流動,這個「局」就有點今天流行天下的「保安」味道了。
打開電視,常常見到這樣的鏡頭 ,一群人嘻嘻哈哈─自然是王公貴富,甚至是皇帝本人─進入旅店,裡頭一應食宿用水方便,伙計殷勤照拂。然後東家掏出雪亮一錠銀子,往桌上一足敦,叫:「店家打酒來!」
我肚皮裡暗笑:這是按照我們今天的「星級飯店」來設計當時的旅店,也是按照我們今天的旅遊心理,來設計當時出門遠客的情緒,因為那有多麼假!
李白寫過〈蜀道難〉,其實難的豈止蜀道?你敢情從海南往北京步行一趟試試!這還是「陽關大道」,試試消得不消得?
海瑞走過不止一次的。「煙蓑雨笠卷單行」走它幾里、十幾里地 ,那是享受,如果幾千里呢?古人行路要自帶行李,自帶猴糧,住店自己打火做飯─店裡只給你準備簡單炊具,「打尖」就是「打火」的筆誤吧?
道路之崎嶇,山川之險峻,河湖之渺茫,衣食住宿之困難……遠非我們今日想像能及;更不必說土匪、惡霸、黑店等的社會治安問題,還有行人的衛生、健康之類的意外,實在說,這些事想一想,都會令人望而卻步、心生畏懼的。
那麼你要攜帶財物呢?就更有十倍的凶險在等著你。
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鏢局也就應運而生、而興。
沒有哪個鏢局是單憑武功「走鏢」的。這是一種社會行為,他們的安全系數僅次於政府的部隊武裝押運。
做鏢局生意要有三硬:一是在官府有硬靠山;二是在綠林有硬關係;三是自身有硬功夫。三者缺一不可。
他就這麼操作,你去投鏢,定金付出,把財物送上鏢車,鏢師騎馬攜刀隨隊,插上鏢旗一路呼喊鏢號。盤踞山村的大王們,如宋江輩,聽是朋友的鏢車出行,就會約束嘍囉不開劫車。安全送到,付盡鏢金生意成全。
我們可以想想,下頭的「工作」:官府要分鏢銀,山大王們那裡更要「意思」─這個鏢才走得下來。
偶爾,也有「野路子」的強盜不聽規矩,出來劫財,劫了鏢車的也盡有,那叫「失鏢」,這種事也不少見。
社旗原來是南陽的一個鎮,這個鏢局規模並不大,按照我的想像,它應該還有演武場什麼的,放著石鎖和刀劍之類的東西;可是看了看卻沒有,也許早就湮沒了的,留給我們的是一座天井窄狹的舊院,厚厚的牆,不太敞亮的門窗,都洞開著,彷彿對來人說「我看見了」。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