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殷鑑不遠》再論用人的藝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殷鑑不遠》再論用人的藝術
2009/10/27 | 作者:一拙
之前曾談到清朝乾隆皇帝的《御覽經史講義》,是一部很值得政治人物,尤其是領導者細細品讀的書。其實,《論語》更是清朝以前大小官吏、以至於皇親國戚治國、治獄的寶典,其史例之夥頤,殆俯拾皆是;其最有名的,莫如宋朝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記載。
《石林燕語》記他和翰林學士盧多遜同在太祖殿前奏事,剛好太祖自訂年號曰「乾德」,並得意地說:「此號殆從古未有!」趙普在旁,乃極力附和讚嘆;盧多遜卻說:「這年號,前不久才歸降我朝的偽蜀早已用過了……」
太祖大驚,遽令檢史視之,果然;帝大怒,拿起筆來亂抹著趙普的臉龐,說:「你怎麼這樣不讀書!」
第二天,趙普還是頂著那一副花臉上朝,太祖又好氣又好笑地叫他把臉洗了,說:「汝為相,宜稍讀書。」
《宋史‧本傳》說他:「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從此手不釋卷,每回到家裡,就是終日閉門讀書;次日臨政,批示公文,宛若流水。死後家人發篋視之,卻只有半部的《論語》而已。
《論語》談到用人,略分兩路:一是從政,即「辦事之臣」,就是今天所謂的「事務官」;一是為政,即「曉事之臣」,就是今天所謂的「政務官」。政務官要負政策得失成敗的責任,所以見識、襟懷不能不廓然;事務官只是負責政策的推行,只技術層面即可。這就是太祖勸「少習吏事,寡學術」的趙普:「汝為相,宜稍讀書」的深有意味處了。
那麼,怎樣的人可以從政呢?
〈公冶長第五〉寫魯之大夫季康子問孔子說:「仲由(就是子路)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仲由行事果敢,決斷力很強,當然可以從政啦。」
「那麼,端木賜(就是子貢)呢?」「賜仔啊?他通達人情世故,從政,小事一樁!」
「冉求呢?」「啊,他呀?他多才多藝;從政,不是最需要這等人嗎?」
有一專長,便可以從政;而其共同的素養,是要正身、要清廉、要誠意懇懇,〈子路第十三〉說:「子曰: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實在說,要做到這樣,已自不易了;但古人說這只是「具臣」而已,班固譏之為「刀筆吏」,庶幾乎今日的「事務官」吧?
至於為政,從《論語》裡爬梳來看,那層次就高了許多。〈為政第二〉開宗明義就說:「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政務官、領導者如果能夠「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那麼,在他的引導、指揮之下,就好比處在北極星座一般地,胥吏百姓自然拱衛著他、仰望著他,還有什麼政務需得煩心、措手的嗎?這便「無為而治」了。
然而,要達到這種無為而治的境界,有一方法、手段,那就是提倡「孝道」,所以〈為政第二〉緊接著說:「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中國歷代王朝都深知這道理,所以都懂得「以孝治天下」;而用做手段,耍的最好的,莫過於清朝的康熙皇帝。
傳說滿清入關以前,他們的王公貴人只讀《三國演義》、《老子》和《孝經》等三本書;入關以後,康熙秉政,隨即下令全國百姓家家戶戶必供《孝經》,由地方鄰里保長按時聚眾講讀,雷厲風行的結果,乃至於讀《孝經》可以贖罪、可以醫病的傳奇,真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了。康熙一朝,在清史上號稱極盛,不是良有以也嗎?
孝順,是道德,不是本能;本能是不學而致的,道德卻需透過教育而苦苦涵養的。但是,很奇怪,我們從「打倒孔家店」、「破四舊」、「去中國化」、「全盤西化」以來,不但以不讀古書為先進、為尖端,教育部甚且於入學考試廢考《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我們實在不知道這一夥主事者是怎麼樣設想的?
政府用人之際,能不能從這一條路上去思考呢?〈顏淵第十二〉又記「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吹草偃,幸我社會賢達勿以迂腐而譏之。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