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畫民俗】合力蓋土角厝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畫民俗】合力蓋土角厝
2009/12/3 | 作者: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早年,先民冒著生命危險,渡過台灣海峽這條黑水溝移民到台灣,想安身立命,第一件事就是要蓋房子居住。
當時,沒有建設公司,更沒有房屋仲介,有錢也買不到房子。尤其是鄉下的農民,想要有一間能遮風避雨的房子住,就要自己蓋,當然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就是最好的幫手,一定得請來一起幫忙。
當年蓋房子,一般人家大都是就地取材,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泥土來蓋,除非有錢人家,才會用磚和瓦來蓋房子。
當時,堅固的紅磚和瓦得來不易,因為磚窯不多,即使有磚窯,也在很遠的其他縣市,無法搬運過來,紅磚又貴,一般人家根本買不起,所以鄉下地方處處都是土角厝(台語)。
蓋房子用的「土角」,是用泥土和稻草加以攪拌而成的。泥土和稻草先放在地上攪和均勻,然後農民會將體積碩大的牛隻牽過來,讓牛直接在上面踩,等泥土踩得扎實了,就將軟泥挖起來,裝進木框裡,然後再用腳去踩一踩,等泥塊踩到緊實後取出,一個個擺好,讓它自然乾燥。
曬泥塊時,一層層的泥塊之間要用木片或竹片間隔,才不會黏在一起。乾了的泥塊,就成了可以蓋房子的泥磚。
蓋房子的時候,首先規畫好房屋的格局,然後開始砌牆。將一塊塊的泥磚排列好,一層層地往上疊,中間要抹上泥漿當黏著劑,窗子和門的位置要留出來,好安裝窗框和門框。
牆壁先建好後,便要蓋屋頂了。先架上大梁和椽木,上面再鋪竹片、稻草或茅草,一一加以綁牢,屋頂就完成了。
用泥磚砌牆蓋房子,還算是較高級的建材,還有一種更為簡便的砌牆法,就是用石頭先砌好牆壁的基腳,然後在基腳上擺放預先釘好的長方形木框,再將泥土倒入木框內,用木臼將泥土夯實,這樣一塊一塊地往上蓋牆壁。
泥砌的牆,最怕下雨,因為泥牆會慢慢被水溶解,用石頭砌基腳反而能防水,當然牆面上還要蓋上一層稻草以防雨水沖刷。
講究一點的人家,外牆的稻草會蓋得像簑衣一樣,一層一層的,防水效果就更好了。
用泥土和稻草夯實做成泥磚當建材,不是只有咱們台灣才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其中有一大段牆,也是用這種方法建起來的。
土角厝在台灣已漸成歷史,即便鄉下也極少見到,劉興欽老師為愈來愈少見到的土角厝寫了一首打油詩:
大夥合力蓋新房,
舂土擠壓疊成牆。
不用水泥不用磚,
就怕雨打成泥漿。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