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清談誤國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清談誤國
2009/12/10 | 作者:許嘉瑋
歐普拉決定明年不再與舊東家續約,將節目搬到自己的頻道重新開始。這個全美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陪伴美國人二十五個年頭,可見其魅力不容小覷。
台灣本就擅長學習各家長處,但就類似取向的節目來說,唯有立場鮮明的政論類足以引起國外媒體的矚目。加上各個有線電視頻道百家爭鳴,從議題選取到意識形態,無一不可用來批評,這與東亞文化圈的長期積累密切相關。
文化積累往往不在於朝代的延續與否,正如同戰國陰陽家去今已逾千年,我們仍相信黃曆書上趨吉避凶的規則;漢代公羊學家提出「原心論罪」的概念也為現在法律所用,只是抽換詞面,改稱「犯罪動機」。我們接受古今湧來的訊息,沉默且自然地將之轉化成生活的一部分。
讓我們將目光從先秦兩漢拉回距離較近的明、清二朝,可以發現歷史還殘留著一些義憤填膺的論述,或者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抨擊。其中明清之際,顯然是耐人尋味的區塊,此時的文人不平則鳴,勇於替所有群眾發聲;更重要的是,他們企圖找出一個原因說服自己,明代乃從自身內部開始瓦解,簡言之,打敗漢人的並非滿人,而是自己。然後他們高聲疾呼,像是終於得到救贖。
檢討本來無可厚非,然而他們不但自我檢討,還將矛頭上溯至魏晉,藉以強調論點牢不可破。「清談誤國」被用來對照王學末流「束書不觀,空談心性」的模式,乍看之下不太科學,卻能說服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但是,「清談」真的「誤國」嗎?
東漢末以來,士人抱持興亡匹夫有責的自我期許,對政局展開議論;到了魏晉以後,政治只是話題其中一環,重點也逐漸轉移到如何把話說得漂亮,如何在口頭上與對手爭鋒。 台上兩人舌燦蓮花、往來激烈,聽眾卻常常一頭霧水,只能傻呼呼地點頭稱是。
《世說新語》中還記載出家人于法開為了與支道林辯論,偷偷派遣弟子在對方言詞縫隙中挑毛病詰問,導致支道林疾言厲色無法下台;還有更誇張的情況是自己扮演不同角色與自己辯論,如同嚴重的人格分裂症。
其實這些在媒體上我們都已習慣,不同的是,名嘴成為一種職業,無論改變立場或信口雌黃,都有現實的考量,和魏晉名士不盡相仿。正如同明代文化與魏晉終究有別,清初思想家牢牢抓住《晉書》中范寧對「清談誤國」的看法加以延伸,將個人立場轉換成「眾人皆為可殺」的普世價值,刻意忽略每個時代面對著不同的時代困境。
熱衷於脫口秀是源於心靈上的空虛,還是人類對於言詞對陣本就有著濃厚興趣,這點也許沒有解答。若我們相信「真理愈辯愈明」,是否該反過來檢視這個真理是否存在,抑或一切不過是向壁虛構的圖景。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人愛看脫口秀節目,歐普拉以此身價億萬,美國也依舊是世界龍頭,就這點來看,恐怕清談未必誤國,有更多東西存在於清談之外,值得重新思考反省。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