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7 18:56:20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兩宋居士禪 為何而興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兩宋居士禪 為何而興 
 
  2009/12/17 | 作者:龐涵穎
 
  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國後,始終與士人階層有著密切的連繫。魏晉南北朝時期,研習佛學、談玄說理一度成為風尚。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宗派的建立和發展,參禪學佛活動十分盛行。到了兩宋時期,居士禪則出現了空前的繁盛。

佛教中的居士,是梵語「迦羅越(Grhapati)」的意譯,指居家奉佛之人。如《維摩詰經‧方便品》:「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佛教傳入中國後,「居士」一詞的含義,逐漸變得寬廣:它既可指一般隱居不仕之士,又可指佛教居家修行人士,亦可指所有非出家的學佛人士。居士禪興盛之因概廓梳理如下:

一、儒學之衰頹無力,促使士大夫歸心佛禪。

《大正藏‧佛祖統紀卷四十五》載:荊公王安石問文定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非醇儒。」

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孟子者。」

安石曰:「何人?」

方平曰:「馬祖汾陽、雪峰岩頭、丹霞雲門。」安石意未解。

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安石欣然歎服。後以語張商英,撫几賞之曰:「至哉此論也!」這段話概括了當時儒學衰退的事實。

二、宦海沉浮的挫折感,使士大夫從佛禪中尋求慰藉。

《宋元學案卷九十九‧蘇氏蜀學略》謂蘇軾:「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忠規讜論,挺挺大節。但為小人擠排,不得安於朝廷。鬱←無聊之甚,轉而逃入於禪。」

《讀維摩經有感》載:「王安石晚年作詩云:『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由此可知,歸心佛禪成為士大夫調節心態保持心理平衡的主要方法。

三、詩禪相融之意境,是士大夫追求精神愉悅的首要選擇。

從禪喻詩,詩禪結合,在詩歌中表現禪趣是文人共同的審美愛好。就這一點,單從宋代文人多以「居士」為號就足可證之。例如:

歐陽修即號六一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陳舜俞號白牛居士、秦觀號淮海居士、陳師道號後山居士、張舜民號浮休居士、周邦彥號清真居土、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張元干號蘆川居士、張孝祥號於湖居士、劉克莊號後村居士,以及范成大號石湖居士等等。

居士如此之多,宋詩中充滿禪機佛趣也就不足為奇了。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