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我曾那樣追尋
我曾那樣追尋 |
◎祁立峰 圖◎王孟婷
文學相關科系畢業,同學似淪為被子植物,失根離散,飄落中學或補教機構,然後重新冒芽散葉,結實纍纍。經年難得的聚會,話題竟然是甫落幕的基測作文。題面其實不難解,以私敘事「我」開頭,「曾」表示乃時空截面過度後的遠眺緬懷,而「那樣」做副詞解,「追尋」則是關鍵字。其實基測是大人們用的銜稱詞,圈內的師生將兩次基測暱稱為「一衝」和「二衝」,「衝」其實是網路用語,一開始使用以稱以必死決心向神聖正妹表白的借代詞,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將動詞形容詞以轉品變形的新語彙。
那麼,如果把題目改成「我曾那樣衝」,會不會更一目就瞭?
迢遠時空傳來的作文命題
眾所周知,命題作文做為應試內涵,可謂歷史悠遠,唐宋科舉考的是詩賦應策,題目不離頌德歌功或稅賦邊防之我見。聯考命題以砥礪青年人志向為己任,理當體貼出夢想希望與對未來的救贖。但你總覺得題義並非等同「追尋」,而在其他敘說。「曾」點出過去式時序,「那樣」這個副詞也饒富深意,是草率簡陋粗製濫造?還是一生懸命焚膏繼晷?太過輕浮或認真,似乎都符合「那樣(地)」修飾對象。如果以「追尋」為題,理當給出一篇通往積極奮發光明璀璨甬道盡頭的正向性文章,但「我曾那樣……」置入語感脈絡,就難免與最後的遺憾懊惱珠聯壁合。
精神分析學家拉岡曾經提出「小他物」(objct petit a)的概念,指的是一種差異或縫隙,拉岡認為「小他物」就是所有欲望的起源。這麼來說,追尋荒涼與空無就成為追尋的驅力,幻滅是成長的開始,看似平鋪直敘的作文題面這下又多了哲學和心理分析的意向性。
然後你折射出好幾段光暈明滅的幻燈機片段,你們一群同學在寒天雪地的教室裡,違規使用電池爐煮沸一整鍋的火鍋料理;在凌晨的操場反覆鍛鍊著拋接的啦啦隊動作;百餘人穿起萊姆黃營隊制服,大人模樣當起股長、當小隊輔,開籌備會,把衰老與熟成當做後青春期逞兇鬥狠的刺青圖騰。還有那個停電的午後,你第一次在闃黑的系館地下室偷牽鄰座女孩的手,她掌心冰涼觸感宛如異次元漂流過來的小小的幼獸,你猶記她脖頸汗漬透出淡淡的薰衣草香。在無垠涯的海岸盡頭,你們將腳踏車踏板踩得飛快,就像要飛起來似地那麼勇敢。
但我們現在還能那麼勇敢嗎……在電影《愛情三選一》或日劇《求婚大作戰》中,男主角一旦透過敘事或時空魔法,進入過往流金般的最好時光模式,總內建切換成奔跑狀態。追者尋也,在時間流動中,肉身臟器變成一場見證殘酷魔術的法器,只有不斷向前狂奔,才有可能勉強接近時間光速的終端點,接近那不被青春臣服扭折的方法論,然後重新找回說什麼也不願丟失置換的關鍵詞——那是對於時光荏苒、年華不再的悵惘神傷,那是再回不到過去迷宮隱喻的虛張聲勢。一向年光有限身,那些光陰節點被曲折成百萬億迷濛畫素,或快速閃跳的晶片叢。我們就這樣、就這樣與那段青春正盛失之交臂。
只不過,對應試的十五歲花樣少年少女而言,這個彷彿從迢遠時空以預錄功能傳過來的作文題目,會不會太限制級,太暴力血腥?
曾經,已褪色的魔幻色澤
飯局臨了甜湯糕點,你和一大群忙著敘舊國文老師們,依舊沒參透這道題目的正解:何以是「曾」呢?到底是「哪樣」?又要「追尋」什麼?唯你卻意外瞥見——過去刻意躲瑟階梯教室最後一排座位,拿著長方形窄面化妝鏡打腮紅畫眼線,興奮一邊說些少女悄悄話一邊如小雞幼獸般格格笑倒、花枝亂顫,而今卻瀕臨敗犬界線——的女同學們,拿出手提化妝袋,傳遞內裡零碎物件,在沒看清楚內容物之前,你還錯以為又是安娜蘇瑪莉官或梅寶琳的新款試用包,直到「這種藥一天要吃四次睡前飯後」的叮嚀警語傳來,音量狹癟,且在誰家小孩嬉鬧聲裡氤氳失焦。你怔然,過去嫣紅奼紫宛如有聖潔光暈環繞、舉手投足都顯熠熠閃亮的女孩們,早如夏日煙塵,隳殞消散。才有不慎,女孩們那只蒐藏紙條卡片摺紙鶴星星的喜餅盒,塞滿慢性病消耗品。彩妝技巧和聯誼教戰守則遞換成哪家大賣場的折扣率,或妊娠前後經驗談……
「沒想到大家都到這個年紀……」你本來想更大聲一點,但聲腔被鄰座吐奶的驚呼、和煦、溫馨與混亂壓過去。那個手掌冰涼,現已升級成媽咪的女孩蹣跚跑來,將失序核心的嬰孩抱走,周遭依舊彌漫微餿和鹹膩的氣息,蓋過原本該有的薰衣草香。一瞬,全場聲音忽然被穿孔吸空,如幻景蜃樓。你曾那樣追尋這一整座幅員遼闊、以濛曖幻見、所締結出的構圖,沒想到模稜周折來到最後卻是如此這般。但倒也不壞,還是光采奪目、還是旖旎如昔,只是調畫盤最底的一層,少了那麼點魔幻的色澤,卻多了些生活的本質,多了些乳臭未乾……●
自由時報-990106
+++++++++++++++++++
上一篇:【藝文賞析】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