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6 20:55:52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文史趣談】壯悔堂 怎一個悔字當得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文史趣談】壯悔堂 怎一個悔字當得 
 
  2010/1/6 | 作者:二月河
 
  商丘這地方,上古時期名人很多,但到近古,似乎就少些。侯方域(字朝宗)算是一個吧,想到侯,就聯想到另一個人,其名錢謙益。

按當時的說法,他是名傾天下的「四公子」之一,應該是與方以智、冒辟疆、陳貞慧們看在一個序列裡的。但他的實際遭逢卻與錢有點相似。第一,都是名士;第二,最終都順了清室;第三,都娶了名妓做妾;第四,名妓的下場也差不多。

但其實二人情形很有點區別的。李香君、侯方域是郎才女貌,是一對璧人;而柳如是之嫁錢謙益,卻顯著有點勉強。她說過這樣的話,比較自己和丈夫:「君之髮如妾之膚,君之膚如妾之髮。」年貌上的巨大差異產生這麼點幽怨的幽默也是正常的。

再就是錢謙益資格老,萬歷三十八年就是進士了,做至禮部尚書;六十多歲的人,又給清室做尚書;而侯方域一輩子沒當過官,清順治八年應過一次試,中副榜,為此而抱終天之悔的吧?這年他三十三歲,過了四年便鬱鬱而終。

康熙是個很深刻的政治家,對於降清的前明官員很不客氣,不但不重用,而且時時苛責吹求。錢謙益被俘,柳如是幾次勸他死,他都視若無睹,暗示他死,他裝迷糊,此事通天下皆知。

康熙大概也知道,他瞧不起這樣的人。活著不待見,死了,他專設《貳臣傳》請你上榜示眾。他的想法很簡單:你能投降我,你照樣能投降我的敵人,我的臣子如果學習你,將來有一天我們勢敗,就會棄我而去。這就把降清分子們的處境搞得極為尷尬。

「貳臣」這個詞真是厲害!一直到清末,很多清室官員不肯降順民國,就是恐懼民國修史把他們列入「貳臣」。

但侯方域的憂患純粹是革興時期的典型知識分子情緒:留戀於舊朝,對清室王朝的陌生感,有異族的隔閡,恍若隔世的幽緒,人情的、社會的、家族的、世俗的種種不堪忍受的壓抑與扭曲,看他的《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就知道是何種心景了:

天涯去住竟如何,

最是關情雲雀歌。

細憶姑蘇好風景,

青衫回首淚痕多。

「壯悔堂」就坐落在商丘古城北門近側,外頭一色青磚雉堞如齒,高大的城樓壯觀不亞於山西平遙古城。幾乎一進城就是侯家院,這無論如何都是三百多年的老宅子,修葺過的,前後三進院子不算大,相信「侯公子」當年的大院恐怕遠不止這個規模。

站在「壯悔堂」前,翻想當年人事,侯公子這個「悔」字,真是蘸著骨髓裡的血寫出來的。怎麼打比喻呢?就好似修煉了一輩子,冰清玉潔一心向善,馬上就要成佛,忽然很不得已「自願」吃了一碗狗肉。這樣的情調是天意安排,當不得侯朝宗是肉身凡心,他難以言傳的悲淒也就成了化解不得的塊塵了。

這種情緒只有「勝國遺老」才能真正體味。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做到南京禮部尚書,他的兒子強搶民女激起公憤,萬餘人包圍了他家,將一樓字畫付之一炬。趙孟頫呢?南宋人,宋亡時他還小,投仕於元後,官做到翰林學士,他的書法稱雄一世,「畫入神品,四方萬里,重價購其詩文者,至車馬填巷。」人們是萬里驅車買他的字。但後人評議右董左趙,因為董只是「教育子女」問題,小節;趙呢,他不該去元朝做官,「政治品質」差勁了!

山西人傅山,也是大大知名的前明遺老。明亡後,他立意是不食清粟的,可是一六七九年康熙開博學鴻儒科,他是「征君」。他「固辭,不獲」,押送到北京他裝病。魏象樞也不知是敬重他,抑或是怕康熙追究自己「工作不力」,說他是病很重。康熙肯定心知肚明,就特詔免試,授他「內閣中書」,放他還山。

就此情而言,他與趙孟頫是有點「似」。他前半生幾乎一提「趙」字就頭痛,就罵人,但他晚年,深深理解了趙孟頫,也就原諒了趙的仕元之舉。

清室聯絡前明知識分子,其情調也是很複雜的,除了政治、輿論需要之外,還有「真心佩服,努力學習」的誠意。除了順治之外,看看各代皇帝的漢學修養就知道了。他們到後來自覺順承的是漢家文化,而本身滿文,則是「政治需要」強迫學習的。康熙自作表率││你打開這皇帝的詩集,雖是漢家皓首窮經的老詩人,不能過之。

傅山雖不應試,他照樣給官,給你虛職,這還可以說是作秀;但傅山死後多年,康熙仍殷殷存問他的家室子弟,就是誠心誠意地愛重他了。

他用貳臣,又小看貳臣,他是漢族的敵人,卻又敬重漢家氣節││這是康熙的真實心理。清王朝的這個心理,把漢族遺老們折騰苦了。

侯方域沒有活到康熙年間,看堂上大大一個「悔」字,這於當時興亡革替之時,他的悔,還只是「初級階段」呢。他若再活三十年,不知悔成什麼樣呢?

侯方域就這樣亡在商丘,他的妾李香君和柳如是在錢家一樣,受到族人排擠,也鬱鬱死在商丘。商丘仁厚的大地,永遠埋藏著他們的希冀、企盼、失落、沮喪和永無止盡的悔。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