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3 21:08:17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對聯趣談】中國捷克日本  南京重慶成都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對聯趣談】中國捷克日本  南京重慶成都 
 
  2010/2/3 | 作者:張天野
 
    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相傳對聯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桃符板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這要算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其實,對聯的起源還要更早。追溯起來,對聯實源於對偶。對偶又名對仗,是古文學裡常見的修辭手段。先秦許多文獻裡,如《詩經》、《易經》、《尚書》、《論語》、《道德經》,對偶修辭就屢見不鮮了。
    到了漢代,以漢樂府為代表的五言詩中,對偶漸趨工整,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都儼然後世的對聯。
    魏晉南北朝時,駢體文盛行。駢體文多由對偶句組成,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與朱元思書>、<滕王閣序>,這樣的駢偶可以說比比皆是。
   唐朝出現了近體詩,以律詩和絕句為代表。這種詩中的對偶被稱為律偶,律偶講究平仄,追求音律之美,為對聯的出現做足了準備。詩聖杜甫堪稱唐代律詩之王,其律詩中的律偶也堪稱典範。讀他的<登高>詩,首聯、頸聯、頷聯、尾聯都對仗工整,又詩意雋永。
    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也逐漸豐厚。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明朝和清朝時各出現了一個對子王,解縉和紀曉嵐,兩人好比對聯史上的兩座高峰。
解縉是明初大才子,才思敏捷,曾主持編纂《永樂大典》。解縉的許多對聯至今廣為流傳,譬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閒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都膾炙人口。
紀曉嵐與解縉類似,同是名重天下的大才子,也主持編纂了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四庫全書》。他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乾隆帝五十壽辰,紀曉嵐撰聯:「四萬里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 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與吳文魁對的聯「山竹無心,空生幾對枝節; 河藕有眼,不沾半點污泥。」可見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底。

    民國時,有諷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時,出現了一副很有趣的地名聯:「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
    對聯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它無疑是我們不可替代的精神遺跡。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