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6 16:43:58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良言一句三冬暖

 

 

良言一句三冬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良好的社會公德被沈重的社會、工作壓力壓榨乾了,走進社會環境的你 我 他為了不惹是非,每個人都換成一副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冷漠面孔。


肝膽相照的同事情幾乎找不見,有人用殘酷來形容我們的生存空間。


去年在網上看到過幾幅圖片,一個蹣跚著挪動腳步的蒼老的面孔,顫顫悠悠的扶著公車的欄桿站著,周圍座位上有正值風華少年的小夥子,有滿面春風的卿卿我我我的戀人,當然也有中年人,他們對急剎車險點兒被晃倒得老人竟然視而不見,我當時的心裏啊,直感覺堵得慌,覺得哇涼哇涼的,甚至於覺得憤怒。


朋友們試想如果在擁擠的公車上,那個蹣跚的老人是你的父母?


如果那個蹣跚的老人是N年以後的你呢?


而這一切一切的可能僅僅源於一句短短的話語,“你好,請您坐我這兒,對不起,謝謝,請多關照”,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善良的舉動都會給別人帶來歡欣,快樂。


回想一下,倘若與人出現摩擦,當時我們能及時道歉,倘若當時的你 我 他不惡言相向,倘若對待朋友我們當時不隨意去取笑,倘若……我們的社會還會出現許多的犯罪行為嗎?


如此令人不快的事情,如此令人咂舌的結果往往只源於我們對於文明用語的漠視!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語文明與否直接關系溝通效果。


社會交往中,粗俗生硬的語言,讓人心生反感;


日常生活中,缺乏文明的語言,讓人暴跳如雷;


而文明溫情的語言則會讓人如沐春風,欣然接受。


寓言家伊索曾感嘆:好的語言可以歌頌真善美,抨擊假醜惡,頌揚真理和正義,痛斥謬誤和偽善。


正如我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通往心靈的路。


文明用語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


正如昨天,我去購物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件事情,迎面走來一位器宇軒昂的和尚,沖我雙手合十“施主,阿彌陀佛,之後面向我,施主,你好福氣”掉頭而去。


先拋開其它的不說,單說和尚的一句話,萍水相逢,就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當時的我就覺得心情愉悅,兩個字,開心 。。。
   

由此我想,如果我們從我做起,使用文明用語,而且待人謙恭有禮又是個人文化、素養的表現,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高爾基也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明禮貌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它更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一個城市的形象,一個國家的形象。
   

語言文明的內涵極其豐富的,但大多數都體現在點點滴滴的細節之中。


比如進入辦公室或去別的地方辦事首先應該有禮貌的敲門,進學校第一次見到師長,要止步立正鞠躬問好;在飯店用膳時對服務員的服務道聲“辛苦”;如果別人給自己幫了忙,即便是舉手之勞,也應致謝。


道謝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友情、好意表達感恩之情,也促進了彼此間思想的溝通和感情的交融,有利於形成一種團結友好的社會氛圍。


親人照顧自己,朋友替自己辦事,人們往往看作是理所應當的事,從來不知道言謝,其實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


向朝夕幫助自己照顧自己的媽媽道聲謝,向幫助自己的朋友道聲謝,這不僅是一種禮貌,更是對親情和友誼的自然流露。


如果自己的行為妨礙了別人,自己的言語沖撞了對方,除了及時說明情況請求原諒之外,應當誠心誠意地賠禮道歉:“對不起,沒有看到您,不小心碰了一下。


”在日常接觸和人際交往中,磕磕碰碰的事是在所難免的,在這種情況下,多做自我批評,勇於承擔責任,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是對己嚴、對人寬的正確態度,也是化解矛盾、消除誤解的熔化劑和調節劑。
   

一個良好的環境,要靠我們大家共同來創造文明語言的環境 ,要靠禮儀、風俗來推動,要靠法律、道德規範來保障,更要靠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在生活之中的每一個細節的共同構建和創造。


這樣,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個大家庭才會倍感溫暖,那不是因為那縷淡淡的陽光,而是因為張張綻開的笑臉,那聲聲清脆的問候。
     

一顆小草無足掛齒,無數小草的萌發就把春天的信息帶給了我們,一個聲音是那麽單薄,無數個吶喊聚在一起才能夠產生蚍蜉撼樹的效果。


我喜歡用我好看的笑容面對社會,也更歡迎更多朋友敞開心扉,用我們的感恩的心和無私燦爛的笑容給自己周圍的環境增加一些亮色。

  
親愛的朋友

                  
今天,你笑了嗎?

               
今天,你說謝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