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 00:30:20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艋舺,魅力何在 ?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艋舺,魅力何在 ? 
 
  2010/3/1 | 作者:許嘉瑋
 
  記得以前的歷史課本上寫著「一府二鹿三艋舺」,這與台灣早期由南而北的發展順序有關,也呼應了商業繁榮的高低之別。不過最近顯然敬陪末座者氣勢上漲,伴隨著同名電影《艋舺》上映以來,票房高居新春第一名,本來較少被藝術領域納入範圍的艋舺,也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之所以說罕有藝術對艋舺一地進行描寫,可能來自我的偏頗印象。孔廟坐鎮台南,文化意蘊自然濃厚,此外還有如〈南都夜曲〉、〈安平追想曲〉等經典歌曲。鹿港也不簡單,施家姐妹在文壇已有一定地位,羅大佑一曲鹿港小鎮也歷久彌新。然而,對艋舺我始終沒有太深刻的印象,硬要牽扯關係的話,也只有〈安平追想曲〉與〈南都夜曲〉的作詞者陳達儒先生,在日治時期出生於艋舺。

商業之地,又為河海之港,龍蛇混雜並不令人意外,清代勢力頗大的清幫,便是一群因漕運而聚集的組織。說是黑道,也許是偏狹概念,白道未必就清白如斯,起碼蔣介石當初也頗為仰賴清幫龍頭杜月笙,箇中是非也無法一言蔽之。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最近強打的電影《艋舺》,把義氣與黑道緊密連結,也許這是一種策略。古之俠者,以武犯禁,遊俠列傳裡面多得是流氓地痞,不足為奇,然而絕非每個流氓都講義氣。於是,看到那句「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的台詞,忍不住有點不寒而慄。

殺人盈野似乎是現在電影的主要強打,連《孔子》都必須要決戰春秋,何況是每天面對生計與地盤的各地角頭。

不過殺人放火與「義氣」無關,只與「意氣」有關。爭買賣、搶地盤,所謂黑道白道,都是靠一群人的力量去完成一個人無法解決的事情。儘管,發號施令者往往只是一個人,我們稱之為:大哥(正如同某些職業的人被稱為有牌的流氓,世界上哪有必然的黑與白)。

大哥的形象往往不是凶神惡煞,一臉猙獰的通常都是小弟,大哥要不戰而屈人之兵,要溫文儒雅,要能一槌定音。畢竟每個組織都必須要有掌權者,必須具有壓下所有聲音,應變所有危機的能力。不過當我看到電影《艋舺》裡戴著浴帽煮菜的老大時,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居家與蠻橫的對比,是電影創作習見的手段(譬如另一齣電影:《一個好爸爸》),但落差這麼突出的,倒也少見。

讓我們把焦點再放回「艋舺」,暫時忘掉它現在的名字叫「萬華」,也忘掉當地被政治人物搞砸的古蹟「龍山寺」,似乎必須先弄清楚此一旁觀台北市興衰的小地方,究竟有什麼魅力。否則,電影上檔,衝著幾名實力派演員與幾個帥氣男星,「艋舺」可能會被定型。

我以為從夜市就能約略看出艋舺人的性格。若沒記錯,華西街夜市為第一座觀光夜市,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殺蛇賣酒者,在吆喝中帶點小奸小惡的吹牛特質。龍頭老大與殺蛇攤販,堪稱另類的「龍蛇雜處」、「刀光血影」,但大抵來說,那只是他們工作時的態度,私底下應該與你我沒有什麼差別。

許久以前,當學長還住在萬華時,好幾次去找他吃飯,當地的老房子、老社區不少,與鄰近的西門町形成強烈對比。大概現在「黑道」也不是滿街跑,除了小弟,大概也很難從墨鏡與黑西裝中判別誰是黑道,艋舺在外地人眼中,還是一個被化約的符號。

我喜歡交朋友,但討厭假義氣之名行意氣之爭。我喜歡沒事看看電影作為休閒,不過倒也很少全然接受電影的價值觀。當歷史湮沒於塵埃,偶爾會因某些緣故被記起,就像艋舺,現在大家已然習慣稱他為萬華。

「萬華」,望文生義,不正應該百花齊放,擁有更多不同的面向。如果只是充斥兄弟與特種行業,又如何能孕育出陳達儒先生那樣的音樂工作者?即便是所謂大哥,我毋寧還是相信,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必須要先學會尊重別人。正如同帝國主義之所以使人厭惡,關鍵便在於自以為拳頭大的人聲音就大,從影片與相關訪談看來,《艋舺》顯然有意推翻一般對於黑道的偏見。

其成效如何,目前還無法得知,最後我還是免不了要掉掉書袋,「少之時,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要是中學生誤以為每個加入幫派者都能像阮經天與趙又廷那麼帥氣,恐怕許多父母要感到頭痛。(不知道為什麼,想到前幾周陳銳的相關新聞,慈濟父與黑道子,大概也是個強烈的反差吧!)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