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冬天總是霪雨綿綿,骨科門診常常會有病人口中的「風濕關節炎」而求診。這些人指節、手腕、肩或膝等多呈現紅腫熱痛或僵硬,症狀類似急性的關節發炎或肌腱炎,冷鋒過境求診人次就更多了。這「風濕關節炎」果真是風寒與溼氣(借用中醫術語)引起的嗎?
書與文獻並沒有「風濕關節炎」的記載。依骨科觀點,關節炎裡痛風關節炎是因尿酸高引起;骨關節炎(即退化性關節炎)則起源於關節軟骨的耗用與磨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緣自自體免疫失調,導致關節內連鎖的炎性反應所致。那麼,「風濕關節炎」是甚麼?
低溫,身體的反應是收縮周邊或末梢血管,以保存溫血在心臟及中樞;但手腳血液循環減少,卻使關節僵硬、動作遲緩。另方面,關節平常壓力是小於大氣壓的(即關節內是負壓;像膝關節是 -4mmHg);濕答答的日子裡,氣壓低,對關節的內壓變高了,這會使已緩解的關節炎組織陡然膨脹,炎性反應復燃;這就是為什變天 (濕、寒)關節會像氣象台的道理。
多年前,芬蘭有一項大規模的實驗,證實了低溫會引起肌腱或軟組織的毛病,像是:肌腱炎、腱鞘炎、腕道症、媽媽手…等,也會加重下背痛與關節痛;這實驗的結論是:低溫會引起結締組織的炎性反應。濕寒所引起臨床表現,嚴格而言,學理上應該是關節周圍炎,而不應該把它稱作「風濕關節炎」來混淆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管稱它是「風濕關節炎」或關節周圍炎,濕寒不利於肌腱軟組織或關節總是事實。治療上,保守療法通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重要的是它彰顯了骨骼肌肉系統冬天也得要保暖。避免長時間暴露於低溫、家庭主婦冬天少碰冷水、機車騎士出門戴手套、老人家穿帶護膝、常常浸泡溫水、用蓮蓬頭或熱毛巾熱敷等,都是很好的關節保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