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6 23:06:55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雨聲裡的〈七筆勾〉

【藝文賞析】雨聲裡的〈七筆勾〉 
 
  2010/3/26 | 作者:地兒
 
  ◎地兒

七筆勾

朋友陷入愛情漩渦,一向不住地念叨要出家的她,突然變了。一晚,抓住了我,情啊愛啊說了大半個晚上。

我笑著說:「這就是痴啊。『常染戒香消俗念,怎又多情 ?卻道是情在不能醒。』」

她說:「我還年輕,既然要結婚了,就不能不考慮一切吧。我要讓將來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受最好的教育,食用一流……」

窗外雪花簌簌有聲,夜深了。勞累了一天,病軀很疲憊。她的真摯讓我感動,同時又有一種沉甸甸的無奈。想到很多話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說明白,就給她寄了一篇蓮池大師的〈七筆勾〉: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

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

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

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

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

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

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

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

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

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

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獨占鼇頭,謾說男兒得意秋。

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

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

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

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

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

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

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

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

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

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

生死跟前,半字難相救。

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

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

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

可惜光陰,← ←空回首。

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蓮池大師是明朝四大高僧,生於江南望族,十七歲就補了諸生。文筆很美。全詞分七節,從父母、妻兒、官位、富貴、文名、宴樂逐一分析,如剖開美麗的芭蕉皮,中心卻處處皆空。「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

親情愛情,孝子賢孫,功名利祿,建功立業,我也曾常縈胸懷。日與時馳,一切如露的感覺漸漸來臨。父母的凋零,濃情的淡然,事業小成後的落寞,理想在現實中的荒誕,特別是重病後,輾轉病榻,呼天喚地不靈時,方覺真的是「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字難相救。」平素難割捨的眷屬親朋、家園富貴,一切的一切都不可依憑,天地間只留下一顆孤零零的心,如一葉孤舟,飄零何處歸?

病有所起色,再讀〈七筆勾〉,到「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時,真的要拍案擊節了。

但要做到〈七筆勾〉所說的內容,又談何容易!

譬如朋友,常把出家掛在心頭,但一旦遇到愛情,貪歡愛、嗔不順、痴於「但願同日死」等等都來了。甚至遠遠瞻望到了兒孫的富貴。唯獨忘記了天地無常的真諦和佛陀的智慧之語。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嗎?

或許,許多人,對父母妻財、家園名利,多多少少都能放下,最放不下的卻是兒女。這是古今的通病。一位朋友因此對〈七筆勾〉有精闢的剖析:我們都掛念兒孫,但積下的財,他們能守嗎 ?積下的書,他們會讀嗎?功名利祿,我們還不能保守住,更何須寄望於不可知的兒孫呢?嬌妻美子、功名利祿,苦苦追求,到頭來,卻是身盡香滅。或許,只有積德,只有自己成就,才能真正庇蔭他們。

求學他鄉時,常去山間遊玩。濃重的山雨颯然而來,我們避於松林下、密竹中。滴答作響的雨,便無奈於我了。然而風卻能穿林而過,帶來陣陣清涼。

面對冷風,當時就痴了。

朋友說,雨雖猛,卻是有濃厚形質的。風雖微,卻是無形質的。無形質就能到達一切地,一切處。

後來,學佛了,讀到「無礙」一詞,陡然想起了山間的細風。其實,風也有形質,只因它形質細微,所以能基本無礙。遇林轉彎,遇竹避開,所以能暢遊天地間。但也有達不到的地方。真正的無礙,是空。

我們在天地間浮遊的人呢?面對濃密的情感、恩愛、家庭、事業之林,我們該如何祛除煩惱,如風一樣輕靈無礙,順利抵達圓滿清淨的目的呢?

居士也是人,我們不僅要比常人更好地孝敬父母、撫育兒孫,要有和諧家庭、清淨伴侶,還要考慮生活、必要的名利和宴樂。於是,有些密林我們便穿不過,於是,有些角落,我們便走不到。焦慮油然而生。

其實,焦慮的原因,在於我們不夠輕靈。種種放不下,試圖把握一切的幻想,累積成了沉重的蝸牛殼,背著它,自然爬得好累好累。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裡,把家比作火宅,把妻兒眷屬比作獄卒,把名利比作枷鎖,把沉溺於其中的我們比作披枷帶鎖終生服役的囚犯;在《維摩詰所說經》裡,卻把家比作菩薩道場,把父母比作大福田,把妻兒比作修行的勝侶,把名利資財比作幫助我們成功的支柱。

都很有道理。

關鍵是,看我們如何運用了。

如果能徹悟「眼底逞風流,← ←空回首」,就會有勾去濃重欲望的智慧,體味到「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的真瀟灑,在鏡月水花中大作佛事,根據實際,拋棄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目標,把握住當下的道路,孝敬父母、培養兒女、掙錢、經商、作官,在做事中修正自我,積累福德,增長智慧,隨遇而安,自得其樂,那麼出家在家又有何妨?

如果我們不自覺地沉溺其中,欲望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則貪嗔痴愈來愈強,心靈的塵垢愈積愈厚,那麼,生生世世相互牽纏,真的如處牢獄,此身又向何時度呢?

在青島觀海時,面對風雨中波濤洶湧的大海,我想,大海不可謂不深,但鯨行其中,卻迢迢無礙,天空不可謂不陰晴難辨,但疾風驟雨不礙鵬舉千里,都是因為它們能善用環境,卻對環境了無罣礙。

佛經講,人只是生命形態之一,還有許多生命或有色無形,或無色無形,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就只餘一個細微的我的念頭了。形態愈細微,欲望愈少的生命,愈自在喜樂。到了佛陀的境地,連我的念頭也沒有了,真空,卻不住於空。所以,能化身千百億,隨類示現,得到了大自在。

理性地看待虛幻不實的環境,沖淡對環境和欲望的罣礙,這或許,就是〈七筆勾〉對我們的深刻啟迪。

少年聽雨歌樓上

常有朋友說,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會心地笑了。

其實,不用憂惱,一切的一切,終有契入的時機。

宋人蔣捷有詞〈虞美人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從紅塵濃欲,到心波不起,這是時空提供的契機。

蓮池大師少年得意時,父母驟亡之痛使他猛醒。「與妻湯氏訣別,決志出家修行,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遂作七筆勾詞……杖策遊方,遍參賢善知識。」

真淨克文禪師幼受後母虐待,族人不忍,送他出家。很快辯才無礙,講經說法,名重一方。一日,遊古寺,見羅漢像,「蒙首瞑目。若在定者。忽自失。」對朋友說,我不如他們啊。深感常居名利繁華,則與居俗無疑。遂「焚其疏義」,四處訪師,終於修持有成,生死自在。

是時光裡的歌聲,喚醒了他們的覺悟和契入。

身居紅塵的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無常,已經難能可貴,已經在心田裡種下了種子,有種子,終究會發芽的。風雨陰晴,雲捲雲舒,只要我們善於保持菩提心不失,一日日前進,終有成功的一天。

怕就怕在紅塵恩愛中,迷失了本心。

每次讀〈七筆勾〉。就想到人生真的是一笑無何有。包括長生殿裡的淒美愛情,包括《三字經》裡「教五子,皆成名」的燕山竇,包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他們也不過是天地間的過客,只餘一聲歎息,繁華過後,依然在生死海裡漂泊。

智者眼裡,前世今生,不過是從這個門出來,踏入了那個門。

因此,面對世界,我們要有理性和智慧,熱心做事,空心生長,靜觀萬物,這或許就是青青翠竹的般若。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