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面子丟失之後
2010/3/30 | 作者:易中天
中國人死要面子並不是說說玩的。
面子少說也比身體重要。事實上人為了面子,向來就不在乎「身受其害」。比方說,貿然地到別人家裡做客,正巧人家在吃飯,儘管主人再三邀請你「一起隨便吃點」,但為面子故,明明自己飢腸轆轆,也得婉辭,並堅持聲明「剛剛吃過」。此即臉面重於身體之明證。因為身體受點損失,不過「皮肉之苦」;面子受了損失,那可是「心靈的創傷」。
當然,喪失面子,倒不一定即等於喪失性命,但傷人面子,卻也不下於折人胳膊斷人腿。因此,一旦發生「侵面」事件,其嚴重性決不亞於「人身傷害」。這時,被傷害的一方一定會要求得到償還,或是由傷害者自動進行賠償,或是由被傷害者自己設法得到補償。反正是,殺人償命,借債還錢,傷了面子當然也得賠面子。
對方自動進行賠償,一般是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傷害乃是無意,而傷害的程度又不大。這時,如立即認賠,多半也都能化解矛盾,不致釀成大禍。
通常的辦法,是用自動降格的辦法表示歉意,聲稱自己面子太小,沒有資格和對方「相對」││「對不起」(所謂「對不起」,就是說,不是我不想「對」,而是因為您面子太大,我自己面子又太小,想「對」也「對不起」。)
這樣「一損對一損」也就兩下扯平了。如果對方面子原本就大,雙方原本就「對不起」,那就只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罵自己「不是人」、「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識泰山」等等。總之是以貶損自己,來變相地或直接地抬高對方,以此作為賠償。
這些辦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一個人的面子正如這個人本身,並不能獨立地存在,而只能存在於一定的人際關係之中。當兩個人「面對面」時,一方面子的虧損,即等於另一方面子的增益。此方的虧損愈大,則另一方的進帳也愈多,自己虧了自己,也就等於賠了對方。
不過,這種賠償辦法,一般只用於平輩之間,或卑者對尊者。尊者對卑者說話,有時也會故意貶損自己,比如哥哥對弟弟自稱「愚兄」,長官對下屬自稱「學生」,國君對大臣自稱「寡人」(意謂寡德之人)等。但這往往是表示謙虛,籠絡人心,並非賠禮道歉。
尊者是不能當真貶損自己的。他的賠償辦法,只能是設法給對方一個更大的面子。
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寫賈母因賈赦要強娶鴛鴦而「氣得渾身打顫」,一肚子火發在正巧在旁的王夫人身上。
王夫人與此事並無關聯,賈母無端怪她,話說得又重,又是當著眾人的面,她在眾人之中又是地位最高的,自然很沒有面子。及至探春提醒:「這事與太太什麼相干?老太太想一想:大伯的事,小嬸子如何知道?」賈母這才發現,錯怪了王夫人。不但傷了王夫人的面子,對於「一貫英明」的自己而言,也是沒有面子的。
於是先對薛姨媽(王夫人之妹)說:「可是我老糊塗了」,算是認錯;又說:「你這個姐姐,他極孝順」,實則進一步認錯;又批評寶玉(王夫人之子)說:「我錯怪了你娘,你怎麼也不提(醒)我,看著你娘受委屈了」,這就已帶賠禮性質;最後又要寶玉「快給你娘跪下,你說:太太別委屈了,老太太有年紀了,看著寶玉罷」,這就已是賠罪了。
這一下,王夫人自然撈足了面子,忙笑著拉起寶玉來:「斷乎使不得,難道替老太太給我賠不是不成?」
顯然,這裡的癥結是:賈母不能向王夫人賠不是(賈母既放不下這個身分,王夫人也消受不起),而王夫人丟失的面子又只能由賈母幫她找回來。於是才有這麼多拐彎抹角。薛姨媽在血緣上是王夫人的妹妹,在身分上又是親戚,所以先拿她做轉彎的契機,面子就比較好看;寶玉是王夫人的兒子,賈母的孫子,輩分最低而血緣最親,拿他作替罪羊,既不傷面子,又不傷感情,賠償了王夫人,自己卻並不虧本。
賈母的這個算盤,實在打得很精。但賈母卻興猶未盡,還扳本,於是又批評鳳姐(王夫人之侄女兼兒媳)說:「鳳姐兒也不提我!」那鳳姐也是面子專家,居然一口咬定:「自然是老太太的不是。」理由是:「誰叫老太太太會調理人?調理得水蔥兒似的,怎麼怨得人要?」
其實,賈母的「不是」,是錯怪了人;鳳姐的「不是」,則是沒有提醒。但賈母的「不是」,是不能深究的;鳳姐的「不是」,則又是冤枉的。以鳳姐的身分地位,怎麼能提醒?而賈母的錯誤,又怎麼能揭發?鳳姐既不能喊冤(會掃了賈母的面子),又不能認賬(原本沒有錯誤),只好胡攪蠻纏。然而效果卻極好。不但賈母賺足了面子,連眾人也都「笑起來了」。
大家都有不是,大家又都有面子。倘若不是碰上這群面子精,哪有這樣的好事?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