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娓娓道來】佛緣之始
2010/4/9 | 作者:司馬中原
中國有若干古典名著,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雷峰塔記》、《西遊記》,多源於民間傳說,進而匯為各地說唱藝術,再變為地方戲曲,再經不同世代的作家一再改寫,最後方成為傳世的版本。單以《西遊記》而言,吳承恩的版本普世流傳,在我尚不知閱讀的年歲,就聽過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唐僧赴西域取經,一路上解救了悟空,又收伏了豬八戒和沙僧,分別賜其法名為悟能和悟淨,西行途經五十餘國,九九八十一洞,山山有怪物,洞洞有妖魔,眾妖魔對修成正果的唐僧妒慕有加,總想吃掉他,不讓佛經廣傳中土,奶奶教我唱的兒歌有云:「吃口唐僧肉,多福又多壽,喝口唐僧湯,不生禿子不生瘡。」當我不解事的年歲,唱這種兒歌時,十分嘴饞,幾乎變成八十一洞的小妖了。
由於作者吳承恩是我遠房的族祖,更加促發了我對《西遊記》的研究興趣。
《西遊記》這部書,創作意旨十分宏達深遠,年輕的唐三藏,早在遠赴天竺之前,就曾遍訪中原各地的名山古剎;佛教傳入中土多年,但佛經極其有限,如不能克服萬難運回大量經典,並作系統性的譯著,實屬遺憾。因此他立下宏願,一定要親赴西域,搬取真經。
依唐初的交通狀況,翻越無數高山峻嶺,用大隊駝馬或車輛,直接運送沉重的羊皮經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而玄奘大師願搏命為之,後世有許多專家學者,經詳細考察,試繪出「唐僧取經路線圖」。此圖亦經數次修正,並經現代人實際走過,如換成「現代」,由青海入西藏,翻過幾座重要的「山口」,即可直入印度北疆,但玄奘大師卻「捨近求遠」;他選擇了絲路的最北路,途經南疆邊緣、尼泊爾、土耳其之一角,繞道進入古印度之邦國,並在佛教聖地停留數年之久,潛心修習梵文,閱讀經藏。然後巡迴各邦國,宣揚佛旨,光被萬民,使九大邦族的國王,都成為佛的信徒,他的大半生,均耗在取經大事上,回程時,單是載運羊皮經卷的駝馬,就有廿六匹之多。
《西遊記》的主旨是:一個佛門種子,憑藉光化普世的崇高意旨,去完成眾人不可能完成的大業,三個妖怪徒弟被他馴服,得成正果,連他騎乘的白馬,也是天上的龍馬,天界的行政系統: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廿八宿、諸天神將力挺他;道家的太上老君、元始天真,支持他;佛家的如來、觀音扶祐他,充分展現出三款一體融和的風貌。《西遊記》裡,對九九八十一洞的妖魔鬼怪,一個也沒殺過,最多逼牠們「現出原形」,交神佛看管而已。我沒有「悟空」的智慧,也沒有「悟淨」的修為,如做個豬八戒,雖毛病多多,也還有「八戒」在身,而我乃「無一戒」,此生愧佛多矣。
來源:人間福報
+++++++++++++++
下一篇:【藝文賞析】【遇見,詩】輕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