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談古說今】地底下的人生哲理
2010/5/3 | 作者:戴永夏
在新疆吐魯番以東四十二公里的戈壁沙灘上,有一座舉世稱奇的「地下博物館」。那裡不但保存著大量千年不腐的乾屍,還珍藏著無數珍貴文物,它就是阿斯塔那古墓群。
古墓群位於高昌古城北郊,在約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埋有自晉至唐的古墓數千座。這些墓葬沒有碑刻等任何標誌。每座墓葬基本上都由斜坡墓道和深約四、五公尺墓室組成,極特別的還有天井。屍體就擺放在墓室中的土台子上。由於當地氣候極為乾燥,百分之八十的屍體,都變成乾屍———木乃伊。
墓葬中保存的文物,僅文書一項,目前就已整理出一千七百多件。這些文書包括契約、帳簿、官府文書、信劄、經籍寫本等;大自典章制度、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小到禮尚往來等生活瑣事,涵蓋了當時社會的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墓中隨葬的大量陶俑、木俑、絲織品等,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墓中還保存了大量彩繪壁畫,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尤為難得的是,在一座墓室中,保存了六幅壁畫。這六幅壁畫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墓主人的道德操守和理想願望,也闡發了一些可貴的人生哲理。
第一幅畫畫著一個欹器,墓主人以此警戒自己:「滿招損,謙受益。」這種欹器,是一種兩頭稍尖、支點易偏的盛水器。無水時,它向一邊略微傾斜;滿水時,它立即傾倒;水不滿時,則可穩掛在特定支架上。於是古人便將其置於案側,取名「宥坐」,放在座位右邊,當作勸告之器。
第二幅畫畫一綠衣人,胸前寫有「玉人」二字。「玉人」原為周朝太廟階下的雕像,表情溫和,好像在控制著內心的欲念。其意在教人節制物欲,修身養性,端正操守,守身如玉。
第三幅畫一人用布巾勒住嘴巴,胸前寫有「金人」二字,意為少說多做,惜言如金。這裡用的是「金人緘口」典故,說的是孔子曾在周朝太廟右階下,看見鑄著一個金人(銅人),嘴上被布纏繞三周,即「三緘其口」,背後有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第四幅畫畫一人兩手張開,侃侃而談,胸前寫有「石人」二字,意在教人敢於仗義執言,立場堅定。「石人」原也是周朝太廟階下的雕像,與右階「金人」的位置相對,胸前也有銘文:「無少言,無少事。」
第五幅畫為墓主人的畫像,他屏神凝息,閉目深思,也許正在考慮如何應對這複雜的人生?
第六幅畫畫一筒狀容器,上有一刻度線,東西裝得過了線,便會從筒底漏掉,意為做人應當廉潔,不要貪得無厭……
六幅普通的畫,卻講述了如此豐富的人生哲理,也留給人們太多的思索……
古人多崇信鬼神,真誠相信人死後還會再到另一個世界。他們遵循這一信念,按照人間生活的模式,經營死後的生活安排。上面這位墓主人,生前也許是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比較清正的官吏,他深感官場腐敗,人生艱危,審視自己的宦海浮沉,對人生作出了比較冷靜的思考。直到要離別這個世界了,他還想把這些人生哲理帶到另一個世界去,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千多年以後,這些「財富」又重新回到了人間。應該說,墓主人信奉的這些人生哲理,有不少是我們民族傳統倫理中優秀的東西,在今天看來,也不乏積極意義。
來源:人間福報
+++++++++++
下一篇:【歷史文化】【寅虎說】楊香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