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觀念。中醫師陳贊文表示,自古中醫就將食物依照屬性味道,予以分類;屬性分類包括有熱性、溫性、性平、涼性,以及寒性。平常吃東西、進補,應了解個人體質屬性,選擇適當食物,才能讓機體維持平衡狀態,避免身體不適性。
陳贊文醫師表示,通常若身體是屬於偏寒體質,則飲食最好選擇偏熱性或溫性的食物。偏寒體質可見表現包括臉色偏白,手腳四肢冷,小便清、排便稀,舌質淡,易出汗等。熱性食物,例如蔬果類的胡桃、胡椒、辣椒、肉桂。肉類的羊肉,以及其他如沙茶醬、咖哩等。
醫師指出,若體質偏寒如因為生產時的消耗,恢復身體需要,應避免吃太多寒涼性的瓜果或蔬菜。
偏熱體質應避免吃過多熱性食物,以免出現上火現象。中醫師陳贊文表示,偏熱體質有可分為偏向「實熱」或是偏「虛熱」;實熱常見臉色紅、易口渴,小便量少、顏色深等。而虛熱多指「虛火」現象,常身體元氣低、津液不足,慢性病族群常見。這時就應避免吃過多熱性食物。
陳醫師表示,偏熱體質若為「實熱」現象;可見出現口渴、臉色紅,感到身體熱,小便量變少,顏色深、排便容易秘結等。若是「虛熱」問題,可見身體為低熱、唇紅口乾,舌質嫩紅或無苔,小便黃少、脈細數等。多為慢性病族群,元氣低,津液不足,神經系統機能不平衡,這時的飲食就不適合溫熱性的食物,反而吃一些寒涼滋潤類的食物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