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1名60歲林姓男子肛門長了硬塊,但10年來把硬塊當成痔瘡,直到硬塊變大才到醫院求診,經檢查為肛門廔管惡化成癌症,只好切除並進行放射性治療。
林姓男子是卡車司機,常開車南北奔波,長時間保持坐姿,10年前發現肛門附近長了硬塊後,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不舒服就塗藥,不過後來硬塊越長越大,讓他坐立難安。
彰濱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建華表示,肛門廔管成因主要是肛門腺體發炎;正常人身體會有7或8個肛門腺體,肛門腺體的開口就在肛門口附近約1.5公分處,當這些腺體被感染時就會形成膿瘍。
林建華說,形成膿瘍的腺體,有的會自動破裂或由醫師切開引流後改善,等到發炎情形改善後,有些會形成硬痂,有些則在開口處出現類似血水的分泌物,開口如果有往直腸方向長的,就形成肛門廔管。
林建華表示,病患如果沒有接受手術治療,會反覆出現感染而化膿,或是併發更嚴重的肛門複雜廔管,若反覆發作,廔管就會像樹枝一樣分岔,造成多處外開口,治療困難。
林建華說,肛門廔管存在時間如果過長,就有可能引起癌症,建議罹患肛門廔管的民眾最好及早切除,平常也應避免久坐、便秘,多吃蔬果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