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8 02:01:33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人生詩行】時節清和

【藝文賞析】【人生詩行】時節清和 
 
  2010/5/27 | 作者:徐國能
 
  「空海先生,您認為世間最大之物為何呢?」

空海回答:「言語吧!」

「何故?」

「無論多大的物體,都能以言語為它命名,也就是都能收納在以『名』為器之內。」

「有無法以言語命名的大物嗎?」

「若是有,到底是何物,您可以說明嗎?」

「無法說明。因為在我為您說明的當下,那物體就變得比語言小了。」

最近迷上了怪力亂神的東西,日本小說《沙門空海》給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話說空海(七七四酖八三五,俗姓佐伯,法號「遍照金剛」,死後追封為弘法大師)為習密宗大法來到順宗時代的唐朝,學法於青龍寺惠果,某日空海遇上了法力高強的妖貓,這一僧一妖談起宇宙,津津有味地辯論大小問題。空海的意思是「言語」是人類認識萬物的表徵,言語所無法表述的,也就是人類無法認知的,無法認知即可推論為不存在,此言亦可反向論證。

這是很高妙的玄理,然我忽然想到了李清照,她在〈聲聲慢〉裡用了一大串的意象來表達國破家亡,孤身流落天涯的辛酸,最後不免歎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原來世上畢竟也有語言所無法承載的東西啊,李清照心中那看起來像是「憂愁」的東西,卻是比我們所能認知「憂愁」所涵攝的範疇,更為遼闊深邃,可惜空海和尚與妖貓不識李易安,世間確有言語所無法包容之大物啊。

「言語」實在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看似能涵括一切,卻又不真能擁有什麼;有時讓人很清楚,但大多數的時候使人模糊,大約隨時都有兩可的性質。而詩歌好像就是藉由言語的不確定性,來傳達出許多言語確定的部分所不能表述的東西;或者說,在詩裡,我們特別能體會語言模稜的特性,與這樣的特性中所蘊含的美。如果換成沙門空海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在認識一物的同時,除了普遍的存有意義,其實我們也一併認識了該物在抽象或情意上,那雖然朦朧但不可否定的一種狀態或隱喻,只是我們為了方便,平常不太說出來罷了,但那種狀態或隱喻,說不定才是該物最有價值、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這幾天春陰一散,夏日的光影忽然漫長了起來,在心頭縈繞的,是「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的詩句。在黎明時天空已藍成了悠遠的意味,微風輕來,草木間涵潤著清新的氣息,一切在喧囂裡,卻也在寂靜中。當黃昏逐漸落下,與世無爭的暮光在每一葉草尖上搖曳,那便讓人想起許多童年放學回家的心情,或是一些老去的民歌。風鈴在窗前輕輕地敲一些自古而然的聲韻,雲在天邊舒卷地那樣自在,這是初夏的,令人歎惋與流連的一刻。然我以為,沒有比「清和」二字更能訴說這樣的況味,坐在新月下的風裡,初夏所有的感覺,以及那些悄悄遺忘又悄悄想起的從前,好像忽然縮小,一切都承載包蘊在「清和」這個模稜的語詞當中了。

在清和的日子裡,詩人不免有「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的理悟。或許我們實在應該忘掉束縛靈魂的名與物,因為這樣的時節人生已深深抵達了世界最美好的部分,即使那只是一陣夜風吹過了你久未翻動的書頁,即使那只是一陣幽香,來自童年永遠不解的高牆隔壁。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