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7 02:42:23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閒話中國人】人情 一種說不清的東西

【歷史文化】【閒話中國人】人情 一種說不清的東西 
 
  2010/7/6 | 作者:易中天
 
  人情的回報這事,認真做起來,是很難的!

我們知道,「還情」的前提是「領情」。一個人,好心好意把人情送給你,你當然要領受,並表示感謝,這就叫「領情」。

這事看來簡單,其實不然。因為第一,人之所送,未必我之所需。那麼,是收還是不收呢?不收是不通人情,收下又沒有用,還要平白無故增加一個負擔(因為收下的人情終究是要還的)。

但人家是一片好心,豈可拒人於千里之外?也只好來者不拒,照單收下,然後再琢磨著如何還回去。想想真是何苦!

其次,送人情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明明白白,有的不清不楚,有的大張旗鼓,有的不動聲色。這樣,有時別人可能是「暗送秋波」,咱們則可能還「蒙在鼓裡」,當然也就無由表示領情,這又會無端得罪一個人。

於是,為了不得罪人,就得時時小心翼翼,不要忽視或漏掉別人的人情。但如果人家原本並無此意,咱們卻當作人情來領受回報,豈非自作多情?如果每件事都要這麼琢磨一番,麻煩不麻煩,累不累呢?

領情已屬不易,還情就更是困難。因為在中國人的人情關係中,施送的並非物質,而是情感。即便施送的是物質(比如在一個人遭受災難時送衣送飯),也同時還有人情。甚至有時候,真正要送的不是東西,而是人情。

物質的東西是容易回報和償還的。比如你請我一桌,我還你一席,我看得見,摸得著,算得出價錢。還了沒,報了沒,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當事人心裡也明明白白;情感就不同了,它是無形的,無價的,不能測量,無法估算。還沒還,報沒報,或者還沒還夠,大家心裡都沒有底,只好完全憑「良心」辦事。有特別講良心的人,只好以數十倍的代價去償還,如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即是。

甚至就連「還不還」,也是問題。中國人的所謂「人情」,是一種說不清的東西。它是情感,又不純粹是情感。這就不好辦,因為如果純是情感,就不必還;如果純是商品,還容易還。最怕的就是說不清。還吧,就像做買賣;不還,又好像占了人家的便宜。這可真是左右為難。

更麻煩的是,中國人之所謂「人情」,其實包含著兩個內容:

一種是真正的感情,我們無妨稱為「衷情」。它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而且,你如果執意回報,反倒會傷了感情。

另一種則是表面化、程式化或儀式化的東西,我們無妨稱之為「表情」。它帶有功利的性質,可以「做」,可以「送」,當然也要「還」。

如果你錯把「表情」當作「衷情」,人家就會認為你這傢伙太不懂規矩,太不會做人,甚至太沒有良心,或者太不像話;反之,你如果把「衷情」錯當「表情」,用常規方式加以回報,則對方便會感到傷心,甚至會憤怒:「你把我當成了什麼人!」這當然也同樣糟糕透頂。

朋友們之間,最容易發生的,就是這種尷尬事體,回報吧,顯得生分、見外、不貼心;不回報吧,又似乎太夾生、不懂味,是個「半吊子」。

其實「衷情」也是需要回報的,只不過其方式與回報「表情」不大相同,然而它所付出的代價,有時則往往還要更大。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疑是絕對真誠的,稱得上「做牛做馬」四個字,完全是不計報酬,不辭辛苦。然父母關心子女,是希望子女成才,耀祖光宗,說到底,還是「施」與「報」的關係。所不同者,僅在於父母的愛太真太深,情分也太大太重,連說「答謝」都嫌太輕,簡直就應該報之以全部身心才好。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