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3 01:50:14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詩人心事】何須身後千載名

【歷史文化】詩人心事】何須身後千載名 
 
  2010/7/12 | 作者:文/羅秀美
 
  「何須身後千載名」語出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三〉:「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才多(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真)達士(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節錄)

詩人寫道,看看古代那些高風亮節的前輩,我實在無意追尋他們的行跡,終南捷徑終非我輩所圖。許由(穎川水)、伯陽與叔齊(首陽蕨)都有崇高的風範,但大道無形、大音希聲,人貴無名;何須孤傲自標,以證明自己比世人更清高?我看歷史上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懂得急流勇退的人,幾乎都無法全身全退。無論是伍子胥、屈原、陸機或是李斯等人都是明證啊。其中還是張季鷹(翰)最能看透人生真諦,不管它日後聲名如何,且讓我再盡一杯酒吧!

唐天寶元年(七四二),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積極入世之人,才高志大,一心嚮慕管仲、張良與諸葛亮等傑出人物。惜入京後,未被唐玄宗重用,並受權臣排擠,兩年後以「賜金放還」被逼出長安城。〈行路難〉三首詩即作於唐天寶三年(七四四),李白初離朝廷之際。

求仕無望的李白,深感世道艱難,滿腹憤懣與困惑等心情交織一處。因此詩裡便以行路艱難比喻世路之困頓,抒發不平之感,和繼續追求理想的願望,對前途仍舊樂觀豪邁。

此篇為第三首,只言退意。首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為名,方得全身而退;中八句,則列舉歷來許多功成而身不退並殞身者之例,以做為務求功名、戀棧權位者之警誡。並稱許張翰因思蓴鱸之美味率爾辭官之事,對其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極為讚賞;最後,詩人以及時行樂(飲酒)慰藉自己,人生貴自適,無須身後千載之虛名。

因此,李白臨去長安之際,面對諸位送行親友的盛情,想必不僅思及此行去路之艱難,更對世態炎涼有了全新的體會。

其實,李白雖言虛名無益,但仍不否定事功。只是他強調功成必須及時身退之理,一為避禍保全,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由世道艱難中所習得的人生哲學。

此說亦與老莊哲學中的若干道理相通,唯其親歷世道艱險後,乃能深刻體會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真諦,逍遙遊之境界不遠矣。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