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健康你我他】刮痧時力道拿捏好 禁忌事項不可不遵守
刮痧時力道拿捏好 禁忌事項不可不遵守 |
2010/08/30 |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許多人藉由刮痧紓解不適,所謂「痧」所指的是什麼?中醫師林師彬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所謂「痧」,在中醫上是指一種毒癘之氣。如果是表現在外,則常見皮膚的異常表現,外觀改變。若是鬱於內者,則可能出現身體寒熱、頭昏、手腳麻木等現象。
中醫師林師彬表示,中醫認為刮痧具有祛邪於外、調節陰陽、活血化瘀、理氣調氣血,幫助身體的全身新陳代謝作用。在處理「痧」證上,古籍中也提到,邪在氣分者,刮之;而邪在血分者,刺之。
由於「痧」是一種毒癘之氣,若發於外者,則可見到皮膚出現如栗米狀等;皮膚摸起來有阻礙的感覺,俗稱「痧子」,在現代醫學上則是「麻疹」。
鬱於內者好發於夏、秋季節,臨床上還可能出現身體寒熱、頭胸腹或脹或痛、或神昏咽痛、或上吐下瀉、或腰如帶束的束腹感,或指甲青黑色、或手足直硬麻木等症狀。
另外,在其他類別表現上,醫師指出,若咽喉出現疼痛、潰瘍,皮膚起紅疹,稱為「疫喉痧」。還有,出現腹痛、悶痛感,則稱為「痧氣」或「痧脹」。如果全身脹痛,且有黑斑,為「烏痧」。以及如果出現腸絞痛,而吐瀉不出者,稱為「絞腸痧」。
刮痧使用方式為何?中醫師林師彬表示,主要是藉由工具使得皮膚出現色瘀血的現象,而達到舒解症狀的效果。但是力道應拿捏好,現在也有各種專用的刮痧器具可使用,臨床上可藉由中醫經絡學說的理論基礎,配合不同病情,循經絡進行刮痧的調理。
在刮痧的使用工具上,林師彬醫師表示,過去早期年代,是用錢幣沾麻油,或用湯匙沾酒或油,還有利用薑,在皮膚上面進行刮拭,到皮膚出現紅色瘀血狀,幫助患者可以舒解症狀。現在則有各式的專用刮痧板可使用。在使用方式部分,方向主要是由上往下,以及由內往外進行。
此外,醫師指出,通常建議在使用刮痧療法時,應避免過於用力,以被刮者感覺舒適為原則。部位多以位在肩膀兩旁和背部經過膀胱經處為主,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理論基礎,依照不同的病情,在相關的經絡進行刮痧的治療。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刮痧,有相關禁忌應注意。中醫師林師彬表示,在吃飯前、飯後半小時時間內,不宜進行。以及有皮膚潰瘍,懷孕媽媽也不宜,以免刺激不當造成流產。還有女性生理期間也不宜施行,有骨傷的患者,還有體虛者等,都應特別注意,以免調養不成,反而造成傷害。
林醫師表示,想要「清熱解毒」調養,還可藉食療方式,可準備白蘿蔔三分之一條、香菇2顆、扁豆角6顆、大蒜1顆、洋蔥適量,竹筍30克。做法為先用開水川燙扁豆角2~3分鐘撈出,除大蒜外全部切丁,然後換水6~8碗水煮,大火10分鐘,小火40~50分鐘,可連續喝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