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健康你我他】兄弟同心 都在31歲前心肌梗塞
兄弟同心 都在31歲前心肌梗塞
文/陳朝欽
26歲的張先生是一位送貨司機,在3月底,還是11度低溫的一大早,胸口突然發生從未經歷過的劇烈疼痛,忍了2、3個鐘頭後,才在媽媽陪同下,到急診就醫,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緊急作心導管,把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打通,並置放兩個支架才脫離險境。
醫師從張媽媽口中得知,病患的哥哥也曾在31歲時,發生心肌梗塞,也是在相同病灶置放支架,真是難兄難弟。病人從沒想過哥哥得病,他也會得同樣病症,且父母都無心臟病史,但張媽媽長年服藥治療高膽固醇,張先生的膽固醇值也高達305,平時一天還抽一、兩包菸。
◎冠心病家族史是無法逃避的宿命嗎?
我們常聽說一家有多口同時罹患冠心病,近年來,冠心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偶爾會碰到20來歲的患者。家族遺傳因素真的是無法逃避的宿命嗎?「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的定義是父母在50歲前發生猝死或心肌梗塞,雖被列為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仍然未被真正重視,至少在「佛萊明罕風險分級」沒有把它列為預測因子之一,原因是當初加入家族病史,並沒提高預測率,以及家族史的認定並不可靠。
早年還懷疑部份是家庭因素使許多傳統危險因子集合一起所致,不全然是遺傳基因所致。到底真正的遺傳因素佔多少,後天(如環境、區域、文化)因素或行為(如飲食、抽菸、運動)又佔多少比率仍有爭論。今年發表的INTERHEART 研究再次肯定從前已認定的冠心病家族史的重要性,甚至比多種基因檢定還有參考價值。
◎兄弟姐妹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注意
許多醫學文獻指出,兄弟姐妹的早發性冠心病史比父母親病史更值得參考,因為不只擁有相同血統,而且早年生活習性更類似。如果還沾染父母沒有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不運動,不健康飲食),就可能出現父母還沒發病,子女先發病的情況。這點很多人不知道,即使醫師也只詢問到父母,很少問其兄弟姐妹。因此需要特別強調,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要問發病年齡(是否在50歲前),對象除了父母也要擴及兄弟姐妹。
◎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的人不能等到發病才治療
有早發性冠心病史的人常以猝死或心肌梗塞為首次發病的表現,好像難以預測,但是在發病前,往往可見危險因子(如張先生的高膽固醇,更常見的是代謝症候群)的蹤跡,只是病人不自覺,所以要比一般人更早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同時一定要戒除抽菸和飲食生活上的不良習慣。
為了亡羊補牢,醫師通常會勸導病人不要「牽拖」父母,早期防治才是正道。
雖然尚無症狀,建議除了例行抽血檢驗外,可以檢測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頸動脈中內膜厚度等非侵襲性的工具,如有異常,要比一般人更早接受藥物治療,如此才能避免家族遺傳的宿命。
(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自由時報-201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