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3 21:46:22文思

禮儀師之奏鳴曲



死亡,總仍是應該讓人感到恐懼的事。恐懼於不知死後是怎樣的一回事,帶著人世間所擁有的感覺:快樂、悲傷、歡笑、痛苦,來挑選著可以合適形容死亡的詞語。可是,正如戲中負責火化遺體的老伯,看著相逢恨晚的伴侶即將灰飛煙滅之際,說出讓人對“死亡之後”更豁達的理解:死亡只是一扇門,將死者帶去另一個境界。

看著戲裡的每個喪葬片段,有哭、有罵、有激動、有歡笑、有無奈、更有寂靜,帶有情感反應的都是在生的人,那麼,死者又是有甚麼感覺呢?在他/她即將跨到門的另外一邊,在別一個境地去“生活”時,回首塵世間的人與物,又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

扯得遠了,還是說回劇情:職業大提琴手大悟(本木雅弘)的樂團解散了,向現實低頭的他,賣掉了樂器,與妻子(廣末涼子)返回山形的家鄉,“重新”生活。機緣巧合之下,闖進了“禮儀師”(為死者清潔、化妝、入棺等工作)的行列。經歷一幕幕的喪禮,不單是大悟自已,妻子、朋友都逐漸接納他對禮儀師的尊重,更明白了禮儀師對死者的服務,是一份崇高的敬意。

說實在,故事並無意料之外的驚喜,但往往是平實的片段,才最容易把觀眾帶到電影裡的世界。如果要說讓人感動的片段,大悟為澡堂大嬸“服務”的一幕,眼淚是不應該吝嗇的。

妻子一直認為丈夫的工作讓人丟臉,每天都要接觸無數的屍體,骯髒不已。但是,當她看著自已的丈夫,為相熟的嬸嬸進行清潔、更衣時,丈夫臉上呈現著起對死者的必恭敬意,眼神堅定,使妻子終於明白丈夫工作背後的意義,她的微笑與眼淚,像是告訴他:你的寂寞,我懂了。

大悟為嬸嬸的兒子遞上棉布,讓他為母親清潔雙手。鏡頭映著嬸嬸佈滿傷痕的一雙手,代表著母親為養育愛兒、守護家庭的偉大力量,一向只懂賣掉澡堂的兒子,終於明白母親要堅守這個地方的動力何在。母親手上的傷痕,也是兒子長大成人的見證,淡淡的紅色血痕,教人唏噓感慨。

神來之筆的還有經常流連澡堂的老伯,他為嬸嬸關上棺木那扇窗前,冷靜而深情的一句:“謝謝妳,來生再見。” 話不多,但堅定且鏗鏘。經歷至愛的離逝,今天又有幾人會感恩他/她對自已的一切,說出一聲“謝謝”?

的確,死亡並不可怕。

可怕的,只是隨意猜想死亡的人,因為他們害怕死亡,所以他們也教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