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4 00:19:29愛吃巧克力
《音樂班的春天》及其聯想
音樂的作用到底何在?
《戰地琴人》告訴我們,即使在戰亂動蕩不安的局勢當中,無以為依的人心仍能被音樂稍稍撫慰著。
《海上鋼琴師》說音樂沒什麼拿來好臭屁的,當它已經流在血液裡面的時候,也不過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外人的眼中,雖然那一部分也是可以變成傳奇的。
《放牛班的春天》則又是一則揭示教育感化人心的故事,只不過是拿音樂做為媒介。
剛開始看《音樂班的春天》的時候,本來我也以為又是一個這樣子的故事、又是一個《金八老師》的故事(厚,這男主角實在是跟金八老師長得太像了,直到劇情都已經走到老師進了偏僻的那間中學的時候,我都還在睜大眼睛辨別到底是不是金八先生本尊....)。
很幸運的,它的本質並不是又要把春風化雨那一套再搬出來一次。
很幸運的,並不因為它的內容帶了點春風化雨的味道所以又要交待一堆對白。
也很幸運的,雖然沒有老師那樣的境遇,可是我是在這樣的年紀的時候看這片。
因為,剝除音樂這媒介之後,我看到熱情真的是可以療傷、振奮人心的。
而且是不用太多言語去交待的。
不用交待終於感化、把一班的人馬湊齊之後,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其力斷金而拿到比賽的好名次。
不用交待到底振作了的心到底是不是就會專注於愛情。
不用交待是不是就此原本已經很和諧的母子關係會拉得更近。
也不用交待班裡學生的何去何從。
因為,這就只是一個過程,一個說了一段彼此某段人生的過程的故事。
一個投入以熱誠並善待自己的熱誠而不知不覺就讓自己的人生又站起來的過程。
一個不同於以往音樂片的故事。
畢竟最後,影片的春天、人生的春天,都已經慢慢舒展在眼前了,不是嗎。
相對於本片,《放牛班的春天》就比較顯得類型化(雖然《音》片也是類型化....),要觀眾不免掬一把戚戚然的熱淚(感覺到了臺灣好像力度更大,君不聞電台或是書店選播的總是那一百零一首重複”感人”,倒是法國官方網站的襯底音樂就親善了許多)。只是,說到教育,表現的方式總不該老是落於老套,老師和同學間的互動總也是個花樣百出、說也說不完的題材(突然想到還有日本的《麻辣教師》鬼塚先生....),好像每個世代裡面總要出個這樣的題材的故事,好像這樣的題材說來說去也說不膩的樣子(是啊,每個世代裡面總有好到令人懷念的老師與同學、也總有劣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與同學....);偶爾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待這樣一個過程的故事,多少教人眼界為之一亮的。
韓國近年來電影故事題材發展的角度和範圍,真是令人為其多角化而讚嘆。
-------------------------------------------記錄的分隔線-------------------------------------------
身為喇叭手的老師非常認真地覺得不能把音樂拿來論斤論兩賣,所以即使只能在社區大學裡面教授來自各面八方的業餘媽媽們,他還是不屑到餐廳之類的地方去演奏論薪,可是年年的樂團audition又進不去;因著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他也沒那份毅力跟女朋友固定下來,只能衷心祝福她要幸福;還好他還有一個體諒他的老母。
但是體諒能夠體諒多久呢?因緣際會中他進入遠離城市的一所小學校教音樂班的學生,算是認真找了一份工作,也稍稍放鬆自己一下,先不再去面對那些人生的課題。
緩慢的生活步調當中,他開始與鄰居由互動中建立感情、與學生的距離愈來愈近,要那些熱愛音樂的學生們拿出熱情把音樂表現出來而不是以嚴肅的態度演奏、甘願為了他人的友善拿自己的音樂出去賣而為生活低頭、疼惜生命、珍惜與母親的互動而不再只是任性........好像就這麼樣地,面對生活,他已經不再吊兒郎噹;面對音樂,他好像找回當初學音樂的熱誠;面對生命,好像不知不覺中就找到理所當然的步伐了。
那時,春天正來臨。
《戰地琴人》告訴我們,即使在戰亂動蕩不安的局勢當中,無以為依的人心仍能被音樂稍稍撫慰著。
《海上鋼琴師》說音樂沒什麼拿來好臭屁的,當它已經流在血液裡面的時候,也不過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外人的眼中,雖然那一部分也是可以變成傳奇的。
《放牛班的春天》則又是一則揭示教育感化人心的故事,只不過是拿音樂做為媒介。
剛開始看《音樂班的春天》的時候,本來我也以為又是一個這樣子的故事、又是一個《金八老師》的故事(厚,這男主角實在是跟金八老師長得太像了,直到劇情都已經走到老師進了偏僻的那間中學的時候,我都還在睜大眼睛辨別到底是不是金八先生本尊....)。
很幸運的,它的本質並不是又要把春風化雨那一套再搬出來一次。
很幸運的,並不因為它的內容帶了點春風化雨的味道所以又要交待一堆對白。
也很幸運的,雖然沒有老師那樣的境遇,可是我是在這樣的年紀的時候看這片。
因為,剝除音樂這媒介之後,我看到熱情真的是可以療傷、振奮人心的。
而且是不用太多言語去交待的。
不用交待終於感化、把一班的人馬湊齊之後,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其力斷金而拿到比賽的好名次。
不用交待到底振作了的心到底是不是就會專注於愛情。
不用交待是不是就此原本已經很和諧的母子關係會拉得更近。
也不用交待班裡學生的何去何從。
因為,這就只是一個過程,一個說了一段彼此某段人生的過程的故事。
一個投入以熱誠並善待自己的熱誠而不知不覺就讓自己的人生又站起來的過程。
一個不同於以往音樂片的故事。
畢竟最後,影片的春天、人生的春天,都已經慢慢舒展在眼前了,不是嗎。
相對於本片,《放牛班的春天》就比較顯得類型化(雖然《音》片也是類型化....),要觀眾不免掬一把戚戚然的熱淚(感覺到了臺灣好像力度更大,君不聞電台或是書店選播的總是那一百零一首重複”感人”,倒是法國官方網站的襯底音樂就親善了許多)。只是,說到教育,表現的方式總不該老是落於老套,老師和同學間的互動總也是個花樣百出、說也說不完的題材(突然想到還有日本的《麻辣教師》鬼塚先生....),好像每個世代裡面總要出個這樣的題材的故事,好像這樣的題材說來說去也說不膩的樣子(是啊,每個世代裡面總有好到令人懷念的老師與同學、也總有劣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與同學....);偶爾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待這樣一個過程的故事,多少教人眼界為之一亮的。
韓國近年來電影故事題材發展的角度和範圍,真是令人為其多角化而讚嘆。
-------------------------------------------記錄的分隔線-------------------------------------------
身為喇叭手的老師非常認真地覺得不能把音樂拿來論斤論兩賣,所以即使只能在社區大學裡面教授來自各面八方的業餘媽媽們,他還是不屑到餐廳之類的地方去演奏論薪,可是年年的樂團audition又進不去;因著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他也沒那份毅力跟女朋友固定下來,只能衷心祝福她要幸福;還好他還有一個體諒他的老母。
但是體諒能夠體諒多久呢?因緣際會中他進入遠離城市的一所小學校教音樂班的學生,算是認真找了一份工作,也稍稍放鬆自己一下,先不再去面對那些人生的課題。
緩慢的生活步調當中,他開始與鄰居由互動中建立感情、與學生的距離愈來愈近,要那些熱愛音樂的學生們拿出熱情把音樂表現出來而不是以嚴肅的態度演奏、甘願為了他人的友善拿自己的音樂出去賣而為生活低頭、疼惜生命、珍惜與母親的互動而不再只是任性........好像就這麼樣地,面對生活,他已經不再吊兒郎噹;面對音樂,他好像找回當初學音樂的熱誠;面對生命,好像不知不覺中就找到理所當然的步伐了。
那時,春天正來臨。
剛剛看了這部片
它真的落實了
音樂不需要為了名利而演奏
感覺
繪畫似乎比演奏更需要天份
只是感覺
寫作
似乎也是
為了寫
而作
只要是因為有感覺而觸發了去動手紀錄或是應和
為的可都是當下的那個自己呢 2010-08-19 17: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