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3 12:12:57

翁仲、華表、司馬道

這三個名詞乍聽之下有沒有一些陌生? 在我初抵乾陵時,還真是聽不懂導遊的解釋,進一步詢問後,才了解,原來它們各別的意思為何。當然,歷史或國文造詣好的朋友,也許早就知道了,那麼就給予小妹一些指正囉~

關於司馬道,他可不是司馬遷的弟弟,還是司馬相如的孫子。在古代,帝王在世時專用的道路稱為「御道」,而往生之後特意為其專修的道路就叫做「神道」,也稱之為「司馬道」。同時,司馬道通常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軸線,具有相當重要的考古意義。故乾陵前壯觀的大道,正是為了武則天與唐高宗所修建的司馬道;而目前考古學家正努力考證的另一條相當重要的,則是秦皇陵前的司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 抑或是東西走向? 對於了解秦皇陵可是深具意義的。

再談及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及其上的蹲獸組成,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標誌性建築,通常建於宮殿、陵墓外的道路兩旁,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等。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內外,各有一對華表,據說向外的是指「望君歸」,其意為希望皇帝在民間視察時,能夠避免花花世界的誘惑,適時地返回宮裡處理朝政;另一對向內的則是「望君出」,代表希望皇帝在皇宮中享樂之餘,要能夠勤於下鄉視察民間疾苦,了解百姓的需求。

許多古墓前司馬道的兩側常陳列有石雕人像、動物像及神獸像,這些統稱為石像生,象徵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非一般平民百姓所及。而墓前的石人,則有個專名「翁仲」。為何以翁仲為名呢? 常聽的傳說有二,一為秦時有力士阮翁仲,身長一丈二尺,神力過人,秦皇併天下後,遂派其鎮守臨洮,威震北方,讓胡人不敢再侵;待其死後,為其鑄像,鎮守於咸陽宮司馬門外。故有人說立於陵墓外之石人,為墓主生前的侍從。而另一說則是秦皇二十六年時,臨洮出現十二名狄人,秦皇見狄人高大,便在阿房宮外鑄十二金人坐鎮,謂之「金狄」,漢時將金人移至未央宮改稱「翁仲」。後世演變以塚前石人為翁仲,且死者生前必是一名功高武將。

細細品味許多中國的歷史或文章,往往其中的含意都無限深遠,單是陵墓外的幾個名詞就能延伸出許多的典故,進一步去了解,益發能夠探索其中有趣之處。中國文化,即是如此耐人尋味的~

上一篇:東起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