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09 23:04:07飄揚的落葉

98史學方法上課心得


一.前言
史學方法本是大二的課‚我才剛轉進來‚本還考慮要不要選‚最後還是跟著史導一起上了‚一學期來跌跌撞撞‚總有些心得‚故為此文。
這學期老師上的內容大致有五:第一探討格爾尼卡到底發生了何事?。第二參觀「台北盆地的前世今生」的心得討論。第三曹操研究。第四閱讀〈歷史思維的主要問題〉、〈歷史學和其它學科〉。第五閱讀《吸血鬼》。以下我逐一探討並談談我的心得。
二.心得
探討格爾尼卡這部分像老師先讓我們考試再做檢討‚只是這考試沒有標準答案罷了。我認為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直接去面對史料‚自己去拼湊你認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不像以前那樣直接告訴你結果‚讓我發現原來歷史的解釋是可以有很多種的‚以前那樣大家用同一版本‚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控制‚要我們去認同這政府要我們認同的事。同時也嚐到原來要解釋歷史還真不容易‚要注意到前後是否矛盾‚你的論點是根據什麼資料推論而來的‚步步都要有證據。在過程中我面臨到史料的取捨‚該用那條‚不該用那條‚所以史料的來源變得很重要‚因為‚歷史是要講求證據的‚史料就是你依據的證據‚如果這證據有了問題‚當然你做出來的歷史也就要受到懷疑。老師提示了我們一點如果所有的歷史都要用原始資料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歷史家也有用非原始的資料‚只是看你如何用罷了‚所以原始資料的資料和非原始的資料是可以並用的‚只是看你敢不敢用和如何用罷了。例如:現在所從事殷墟遺址的挖掘‚所挖到的當然是原始的資料‚但受限於材料的不足‚還有解讀上的問題‚所以總是眾說紛云。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史書上的記載‚一方面是太荒誕不經‚二方面是當然以較原始的資料為先‚但如能去除史書上不合理的地方將兩者結合反能有新發現。像《尚書》就記載了為何殷為何遷都的原因‚而在甲骨文中又有發現這段‚剛好一拍即合。至於為什麼要學歷史?對我而言只是興趣。我們都是從過去而來的‚所以我們不能斬斷歷史我們要合理的解釋歷史才能認清自己。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臺灣史是顯學的原因。當然透過歷史我們可以看看前人在遇到和我們相同問題時‚他們是怎麼解決的‚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跟他們一樣‚但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同樣我們說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前人的過錯‚避免重蹈覆轍‚當然歷史有這功能只是不是人人都有效的‚但我們還是不能抹煞有這樣的功能。再講到這次做曹操‚我學到要以多個角度去看問題‚這也是學歷史的一個好處。另外‚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人性的複雜‚因為歷史不外乎是很多發生事情的結合‚也可以看成是對人的研究‚對人性若能有更深的了解‚對我們不論為人處事上都有很大此的幫助。大致如此。
在參觀省立博物館(簡稱省博)〈台北盆地的前世今生〉這部分我有一篇心得(見附錄)‚我再稍微整理一下。省博立館的主旨中就有社會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台北盆地的前世今生〉中‚介紹林肯大郡災變的原因‚本來就很正常‚而且可說是重點部分。雖說了解台北形成的歷史是很好啦‚但這方面牽扯到一些像地質學方面的知識在理解上有些困難。反而像解釋林肯大郡的災變、超抽地下水這類問題‚我們比較了解‚而且跟我們生活較貼近‚所以‚如果忽略了這麼有意義的部分‚那就太可惜了。整體看來我發現有幾個特色:1主題的呈現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如一進門你先看到整個臺灣地圖‚再看到臺灣北部的衛星地圖‚再看到一張從高處照整個台北的照片‚也就是下面的主題-台北盆地。裡面主題的介紹也是依此原理。2前世今生‚歷史情境的再造。由八個模型我們可以知道台北盆地形成的過程‚在對照今日台北的情況。3富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如:地層下陷、林肯災變這些主題。4多元化的展示:展示的方式有透過文字、實物、顯微鏡的觀察、模型、照片、圖表等‚非常豐富。
曹操研究這部分‚可說是本學期的重頭戲。老師從研究成果(期刊論文)、專書、通史類的書、史料四大部分來看曹操這個人。首先讓我們知道如果你要著手研究一個人‚你可以搜集那些材料。透過期刊論文我們可以了解到歷來學界對曹操評價及其改變‚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方向‚比如戈壁先生做的是歷代對曹操評價的改變、華唐先生比較正史《三國志》小說《三國演義》中情節的異同‚再找出資料來證明誰對誰非‚當然《三國演義》是較與史不符。這些都給我在寫報告時有很大的啟發。我發現其實這些期刊論文有注的很少‚他們做的大都是史料的研究‚眼裡只有史料‚看不見別人研究的成果‚比如:胡秋原、王信民、莊練、夏傳才、袁宗宙先生等。閻鴻中老師曾說:其實在大學部的學生‚不必急著做史料的研究‚可以不用提出什麼新的看法或方向‚對於一個問題‚只要能找到一些資料‚比較其異同‚你可以認同、或不認同一個看法‚但要解釋清楚原因‚這樣就夠了。在曹操的報告‚我想老師也是這樣認為吧?專書的功用當然是讓我們對曹操一生有完整的了解‚現在世面上看的到的‚大部分是為曹操翻案‚如:章映閣的《曹操新傳》、《曹操大傳》‚而且也都能依正史來加以評論。至於通史則是能讓我們從整個時代的角度的政治、社會、經濟方面來看曹操‚換句話說也從曹操看到整個時代的背景‚這樣寫法的論文不多見‚所有我才想做這方面的研究。至於史料‚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應從這下手‚閻老師又說:理論上應該讓你們先看史料有了些自己的心得後‚再去比較前人對這方面的研究‚但你們畢竟還在初學階段‚只要能整理好前人研究的成果就可以了。我在閱讀史料時‚得到的收穫可說是最大。張主任曾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跟你拿著相同的資料‚但跟你講不同的話。如果真能把史料好好的讀徹底其實你可以去質疑很多前人研究的成果‚如官渡之戰的以寡擊眾、赤壁之戰的狀況等‚都會有新的發現。真正厲害的學者就是能從舊史料中去看出新的東西‚如陳寅恪先生就是大家公認在此方面的高手‚如他從《三國志》〈武帝紀第一〉「太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斷定曹操是非儒家的豪族‚而前幾年挖到曹操宗族的墓就真的證明這一點。總之史料的重要性是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的。這主題讓我學習到做一個歷史研究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同老師所說的:你入這行‚你就要懂這行的行規‚當你在做研究時你要先打聽看看別人是怎樣說的。莫怪李敖先生會恨‚當他看書時‚書中的觀念其實他也有‚只是他晚出生‚先被別人寫走了。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要從多方面來看‚另外還是那句老話‚一切講求證據‚有什麼說什麼‚不能有個人的好惡在。
在閱讀〈歷史思維的主要問題〉、〈歷史學和其它學科〉中‚這部分是在講一些研究歷史時所以要注意到的幾個地方。我試著將這些觀念加以綜合。一開始就談到歷史家的主觀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的的盲點在那。其實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只是有些人可以用客觀的證據來證明他的主觀。而在歷史的解釋上‚史家難以有一套理論來解釋。當我們試著用一套工具(理論)去解釋歷史時我們必須很謹慎‚因為不要說我們會受到自己所處環境的影響‚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訂出的標準也不見得是符合每個時代的。歷史學受到科學的影響也開始去尋找某些規律‚比如馬克斯將人類的發展分成五個階段‚孔德分成三個階段。但歷史中卻有太多的偶然性‚造成重大的影響‚但也並非歷史沒有一定的規律我們就不應再去研究了‚因為這些偶然性的影響只是一時的‚我們更應研究其中的可能性。歷史跟科學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是由人來建構的‚但不同的地方在於科學真假的檢驗較方便‚‚歷史則不能檢驗‚也不能重來。歷史是靠證據‚而這些證據所建構的事實‚往往會被後來出土的證據打敗‚也就是沒有一定的真理。近代以來科學家也不願去相信有所謂的定律‚應該考慮的是統計機率上的意義。反過歷史也是一樣‚我們應去探求的是所謂的概括‚找出事件中相同的類型‚如我們發現在大約B.C800-200年中是世界文明大放異彩的時候‚而且這些文明都深深的影響後來人類世界的發展‚如中國的儒家文化、波斯的祆教、猶太教的先知、印度的佛教、希臘的哲學等‚透過歷史的概括可以幫助我們去縱觀整個歷史‚在研究歷史時是很重要的。雖然每個人講的歷史可能都不一樣‚甘懷真老師說:但我們還是要去把一些歷史界定清楚‚即使我現在講錯了‚但歡迎你們以後來糾正我。這不是歷史有趣的地方嗎? 在講到連續性與變化時老師為這兩個名詞下了一個定義:變動不因時間而改變謂之連續性‚反之則為變化。老師舉了過去西方某位學者的看法‚他將歷史的變化分成三類‚一類是短時間就變化‚也可說是時尚的流行。二是中時間的變化。三是長時間才會變化‚如地形、氣候。過去的人重變化‚重視人(普通人)因為受到社會科學的影響‚而現在的人重視連續‚但這連續常是隱而不現的‚要察覺到歷史的連續性則是要靠長期的觀察才能發現。人是群居的動物‚而候形成一個人群團體‚再擴大成為一個社會。所以‚我們當局會受到其中制度和價值觀的影響‚而影響之後大家有一致性‚也就是一種標準‚我們受到這套標準約束‚也是靠這套標準活下去的。所以當我們在做歷史時我們要進去研究的時代去理解問題‚也就是要有同理心。之所以會討論因果關係‚代表我們都已經假設事件背後都有原因存在‚不是注定的。我們相信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沒有被解釋的原因在。我想這也是做歷史的動力‚如果所有事情都必然會怎樣‚那可能就沒有歷史家的存在了。歷史家就是把發生的事件加以連繫起來並加以解釋之‚跟神學家、哲學家把很多事件的原因歸咎於上帝是不同。但我們在探討其因果關係時‚要特別注意這原因是否導致這事件的發生‚好比老師問我們為什麼你們要從社會、政治、經濟方面來看曹操‚這跟曹操有何關聯?就是在提醒我們要注意因果上的關係‚要加以連結並解釋才行。總之研究因果關係就是希望我們能更深入的思考‚去探究更多的原因。基本上我認為動機是很難研究的‚你如何去知道一個人心裡在想什麼?‚如果這人還活著‚你還可以去做口述歷史‚但我們常研究的是死人。所以‚動機只是提醒我們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我們研究的還是可能性。讀〈在歷史學與其他學科〉時‚我忽然想到甘老師常常感嘆:在現今歷史學已是一個沒落的學科‚因為很多方面都被社會科學家做去了。而在這篇中提到了歷史可跟其他學科合作而有更大的成就。過去的人想要透過歷史的研究來預知未來當然那是很難的。歷史中有很多的可能性、偶然性‚所以我們很難預料它會走向那一條路‚所以‚歷史學家都是後覺知‚都是在研究結果論中的可能因素。甘老師又提出一點:過去史家常會引一大堆史料‚雖是嚴謹的態度‚但也造成閱讀上的困難。沒錯‚因為台灣現在是走分析歷史這方面的‚所以一件事件就是幾條近因‚幾條遠因‚幾條導火線這樣組成的‚不免無趣‚又沒可讀性。我想以後我們不但要多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而文字的可讀性更是要加強‚至於少被觸及的敘述性的歷史方面到是值得被期待的。
在閱讀《吸血鬼》這本書時‚讓我覺得做歷史高明、有趣的地方就在於由不同的點(如吸血鬼)切入‚用不同的史料(如編年史書、圖畫、陶罐、雕像、護身符、小說等)來串起好像跟它完全不相干的事(如西方主流的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等)。這本書大膽的採用一些新的史料‚而做出了新得成果。這讓我們有一個新的啟發就是‚其實很多史料是可以用的‚不一定只局限於所謂正史中的材料‚只是看你敢不敢用‚怎麼用罷了。比如:我們第一個主題「格爾尼卡」題目中給了我們一些非第一手的資料‚如果我們死守著非原始材料不用‚那我們就可能無法判斷出一些事情來‚就會產生了盲點。這本書他站在證據的基礎上來比較一般民間中吸血鬼的差距。涉及到了西方神話、宗教、哲學、社會等層面‚就是他敢大量、大膽的運用史料。我想這是老師要我們閱讀此書的最大用意吧。
史方上了一學期‚與其說這是堂講理論的課‚到不如說讓我們實際的操作後‚再來探討其中的原理、原則。這樣一方面比較有趣‚二來要說也要練‚只有真正「痛」過後‚所學到的東西才會讓人在心裡留下最深的烙印的。
三.後記
這次曹操的報告被退回‚實在讓我傷害很大‚一來快要考試了‚很棘手‚二來這是我第一次被退‚這比得B-還痛呀‚三來這份報告我若沒有十分用心也有九分用心了‚當你越認真在做一件事‚投注全部的力量去完成‚如果這力量反彈回來‚我真也要重傷了。檢討起來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是格式‚這問題到小。二是如何寫‚照老師的講法‚讓我想到「隋唐五代史」甘老師要我們寫一篇「研究與討論」的報告‚就是鎖定一個主題‚找幾篇相關的資料比較討論一番‚這不難‚因為有一個主題在‚而且老師挑明了講要你寫的是「研究與討論」。但就拿這次《吸血鬼》來說‚這是個新題目‚那作者要如何研究討論呢?即使我們找到有一篇也是同樣方式來談‚我們能說作者抄襲嗎?我想這兩篇一定完全不一樣。如果每句話都要有證據‚那我如果提到中美斷交‚難道我要把那天的報紙引出來嗎?沒錯‚要先探聽一下‚之前別人寫過什麼文章‚論點如何‚但我能收集到的資料有限呀!通史類的書有多少本呀!史料有多少呀!研究曹操的專書、前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多如牛毛。我以為在我找到的資料中沒人這樣寫‚所以我可以這樣寫‚當然有可能在我沒找到的書中‚有人這樣寫‚但這是技術上的問題呀!像有史以來這麼多人罵曹操‚那今人在罵時‚是否也要把古人講得引出來‚當然這是一種方法。可是我搜集到的論文也非篇篇如此。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大家所用的材料(正史)是相同‚所講當然有同有異‚但到底要說是誰抄誰的?如果是比誰早說‚那古人是最早了‚難道說只要是罵曹操的都是抄古人的?顯然不是如此。老師一方面鼓勵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我自以這是不同的角度‚但又怕變成抄襲。如果寫一般可見的題目‚可以研究討論一番‚但這又了無心意。想到這裡真讓我舉字唯艱呀!我想老師的意思大概是在一個初學的階段‚可以從甘老師所謂「研究與討論」的文章練習吧!這是我目前所想到的答案。蒙師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