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27 09:50:38風塵驕子

族群融合?簡直是放屁!

日前在某政論網站中看到一則討論話題,題目是『台北人+外省人=自大狂』,再見到電視新聞中那些操著一口極爛的台語或客家語,只為了能在選舉中多一張選票的『外省政客』,不禁令人懷疑,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族群融合』嗎?
一般來說,『陸地民族』與『島國民族』在其民族習性中各有其優點與缺點。『陸地民族』中的農業類型族群多有『安土重遷』的習性,所以會重視鄉土,講究守成﹔可是相對的,便會缺乏冒險性,不具有開創的精神。至於另一種游牧(漁獵)類型族群,由於時時必須與大自然搏鬥,因此具有堅毅與開創的個性﹔但是相對的,由於重視開創,缺乏守成,因此累積性低,發展速度也就跟著趨於緩慢。但是無論是農業類型或是游牧(漁獵)類型族群,由於生長在陸地,心態上較為樂觀與寬闊。
反觀『島國民族』無論是農業類型或是游牧(漁獵)類型,眼界受到居住環境的侷限,所以在心態上多有一種悲觀與狹隘的情緒。這些情緒並不是短時間所造成的,而是數百年的累積在每一個人的遺傳因子裡,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種『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在許多海島國家如日本、印尼都可以見到。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英國便是一個例外的典型。
英國之所以會例外,自有其歷史因素。英國本體為央格魯.薩克遜人,而該民族本為北歐海盜,所以他們成功的將『陸地民族』中的游牧(漁獵)族群的優點,淡化了『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反而讓英國成為了一個具有開拓性的新『島國民族』。
台灣基本上也是一個『陸地民族』與『島國民族』融合的地方。但是不同於英國的是,台灣自『陸地民族』承襲到的是農業族群安土重遷的習性。這種習性恰巧與『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一拍即合,不但沒有淡化『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反而更加重了這層劣根性,這一點從清代台灣地區時常發生械鬥一事可以看出。再加上另一個傳統『島國民族』日本的統治,更加深了這種『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
台灣這五十年來,不可否認的是外省人的確掌握了大多數的政治資源,現在,本省人開始抬頭了,那種『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便開始發酵了。講悲情,結果就是拋不掉包袱﹔講本土,結果就是走不出台灣。動不動就把以本省外省做區隔,認為外省人是外來政權﹔認為外省人是侵略者。我不懂的是,台灣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而非『台語』。結果本省政客講台語,來證明自己是本土的,是愛台灣的﹔外省政客學台語,來證明自己也是本土的,是愛台灣的。我更不懂的是,講不講台語跟政治人物的政績有何關係?從事服務業的人,要以服務來贏取顧客的認同﹔從事製造業的人,要以產品來贏取顧客的認同,但是台灣從事『政治業』的人,不以政績來贏取顧客(選民)的認同,反而要以講台語來贏取認同,這真的是一種怪現象。
本省人的確有許多優點是外省人所沒有的,例如質樸,豪爽。相對之下,外省人的心眼比較多。可是並不能將許多過錯加諸在外省人身上呀。難道生為外省人,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原罪』嗎?
台灣之所以會如此眼光狹隘,永遠侷限在島國文化的小圈圈裡,就是有太多『島國民族的偏狹心態』的人。其實,大家生活在這裡五十年了,台灣有現在的成績,不是只有本省人有付出,外省人也留了血汗。我們常罵白種人『白種優越』的種族歧視心態,但是『白種優越』的歧視心態畢竟歧視的是不同人種,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生活習慣的另一族群。但是台灣這種本省與外省的『族群歧視』,所針對的卻是同人種,同種族,同國家,同生活習慣的另一族群。這不是更低下,更該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