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18 10:33:54風塵驕子

新型態的『漳泉械鬥』

台灣本身是一個移民型態的社會結構。各種地方移民過來的人會因為原居住地的關係,逐漸形成一種單一聚落。這種聚落的組成分子很簡單,大多為祖籍相同,或是同姓同宗的血緣關係。

不同祖籍引起的械鬥,一直是清領臺灣時期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大陸的閩南和廣東一帶,由於民風剽悍,原本就有械鬥的習性。到了臺灣以後,因離鄉背井之故,同鄉難免彼此互相照應,遇有糾紛便聚眾聲援,成為大規模的族群衝突。不同省籍的衝突,如閩粵械鬥;同一省籍的衝突,如漳泉械鬥。漳泉械鬥在十九世紀中葉最為嚴重,甚至還有分縣械鬥,如咸豊三年發生的台北頂下郊拼。因械鬥而犧牲的人數相當多,所以在許多地方都建有義民廟、大眾廟來祭祀。這也就是當初李鴻章會形容台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根本原因。

打開台灣的械鬥史,其中的理由很多,有因為水源的分配出現的糾紛,有因為土地的分配出現的糾紛。長期發展下來,各地所引發的械鬥,造成島內族群的對立,到了後期,甚至因為一顆西瓜都可以引發械鬥,造成死傷。清政府為了有效地掌控台灣,加上主政官員皆非台灣出身,因此對於械鬥一事,始終抱持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也因為如此,所以當台灣島內發動大規模的抗爭活動時,如朱一貴、林爽文的抗清行動,以及日軍入台的反抗活動,最後皆被輕易撲滅。其中有部分原因,正是長期以來的族群械鬥所造成的仇恨,導致另一族群反助清軍或日軍來進行族群對抗的活動。

這種如同戰爭性質的族群對抗,因為時代的進步,而逐漸淡化。可是現在因為選舉的因素,某些政客為了勝選,開始以挑動本省籍與外省籍的族群對立,結果變成新型態的『漳泉械鬥』。

很多國家都有族群方面的問題,尤其像美國、英國這類移民型態的社會,多種族所形成的對立,絕對比台灣的族群對立情況嚴重許多。然而,美、英兩國的政治人物,絕少以煽動族群對立為訴求。為了促進國家的團結,以及族群內的和諧,美、英等國的政治人物大多致力枚平族群的裂痕,結果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不斷地挑動族群,這樣的國家會團結?會和諧?真是天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