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23 15:57:27風塵驕子

淺論台灣教改

一百多年前的滿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之下,有識之士開始針對國內局勢要求改革.清政府在迫於壓力之下,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維新運動.首先是針對器械部分的自強運動,這個以追求船堅砲利為主的維新運動,堪稱為中國最大變革.然而眾所皆知,甲午一戰證明了自強運動的失敗,也證明了光是器物的革新是沒有用的,因此不久便出現了以譚、康、粱為首的維新運動與以張謇為首的利憲運動,主張以制度改革加速中國的富強,但是最仍然以失敗告終.

一九一一年中華民國成立,孫逸仙以革命手段推翻舊制度,以霹靂手段切斷舊社會的臍帶,五四運動更讓中國人心開始覺醒,中國開始真正接受西方的一切,不再視西方為蕞爾蠻夷之邦,是西方的器物為奇技淫巧之術,人心的改變使得中國開始步入現代化的腳步.

經歷了數任教育部長,堪稱台灣近年來最大的『政治工程』的教育改革,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是漏洞百出,令人無法想像,這樣的教育體制下所成長的孩子,如何當國家的主人翁。綜觀整個教改,最主要的中心主軸在於『拒絕聯考』,然而在改革制度上,卻忽略了一個真正重大的議題-人心.

中國與西方社會最大的不同在於中間份子的組成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卻是影響中國一千多年來的發展.西方歷史學者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十分訝異偌大的中國社會階層的流動緩慢,使得中國能長期擁有平穩的發展.中國之所以能有這種現象,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中間階層的組成份子與西方不同.社會的穩定力量向來仰賴中間份子,中間份子界與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中間,不但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溝通的橋樑,同時也是統治者重要的政治工具.西方的中間份子向來是商人出身的中產階級,他們相信權利是可以被分享的,而且是必須要被分享的.因此統治者要利用中產階級作為社會穩定的主要力量時,就必須要釋放相當的利益,甚至是不惜與之妥協;中國的中間份子是知識份子組成的士紳階級,而士紳階級並不向中產階級一樣,中產階級的力量是憑藉自己的努力所取得,士紳階級的力量卻是統治者所賜與,因此只能乖乖的當一個統治工具.士紳階級有地位,有特權,而這些地位與特權可說是完全不勞而獲,於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就更加的深耕在中國人心中.

如今的教改最大的問題就是只做到像『自強運動』那樣的器物革新,以及像『維新運動』與『立憲運動』那種制度的革新,對於人心的改革卻始終沒有觸碰,因此導致十年教改完全破產.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一直都在於『文憑主義』的過度氾濫,導致人人都想念大學,認為唯有大學畢業才能高人一等,教改不思如何打破這種迷思,反而加深『文憑主義』的宣傳,在一個小島上廣設一百六十多所大學院校,將大學高中化,逼使大家不得不擠進大學校門,不但讓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大為降低,更讓大學文憑浮濫化,使大學文憑已經成為必備要求,要想提高競爭力,只能在進一步的取得碩士學位,接下來碩士學位便開始大學化.

如今大學的浮濫讓現在大學為了經費不得不提高學雜費,大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差,『文憑主義』越來越嚴重.學生為了要能達到社會基本需求-大學畢業,就不得不死命進入大學校門,而教改不但不加以遏止,還推波助瀾,考試無法進去,還有進修學分班可以進去,一間大學不夠,就蓋十間.為的只是滿足大家對於大學的嚮往,為的只是滿足大家對『文憑主義』的迷信.可是技職教育呢?真正能抵擋『文憑主義』的武器-『證照制度』卻被忽略,到最後『證照制度』只是成為進入大學的管道之一,『證照制度』竟然變成了『文憑主義』的幫兇.

『人心』、『制度』、『器物』是改革的重點,『器物』與『制度』的改革是立竿見影的,卻也是最不切實際的;『人心』的改革,雖然緩慢,但是卻能對症下藥.只可惜台灣是速食者的天堂,大家只想立刻看到成效,而無法成就百年大業,教改的失敗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