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 11:19:54風塵驕子

大義背後的陰謀詭計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孫)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孫)權迎之,而(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孫)權知其意,執(魯)肅手曰:「卿欲何言?」(魯)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魯)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魯)肅迎操,(曹)操當以(魯)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孫)權歎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孫權收到曹操的信函,表示有意與孫權『會獵於吳』,表面上是邀孫權會面,實際上則是措辭強硬的戰書。江東諸將大多建議孫權歸降曹操,唯有魯肅不發一語。孫權私下詢問魯肅的意見,魯肅表示,眾人投降還可以保有名位,最差也不過回歸山林,當個閒雲野鶴;若是將軍(孫權)投降,不但無法像現在這樣南面稱霸,可能連性命都不保。魯肅的這一番話,加上後來周瑜的推波助瀾,促使孫權以一句『孤與老賊,勢不兩立』,決心抗曹,這也才有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戰。

當權者權衡利害關係往往是以自己的利害為出發點,無論是『大義』還是『國賊』,其實那都只是經過包裝後的毒藥,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當權者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否則十幾年後,孫權又怎麼會勸曹操稱帝?難道漢相曹操是『國賊』,是『勢不兩立』,魏王曹操就不是國賊了,不必勢不兩立了嗎?

現在台灣政治人物拿『入聯』、『返聯』大作文章,事實上全都是算計後的『大義』。什麼『愛台灣』,什麼『愛鄉土』,全都是包裝毒藥的糖衣。他們算計的從來不會是黎民蒼生,他們只會為自己的利害算計。
橘子 2007-11-16 06:39:33

台長您好,

很久沒來你這坐坐了,五鬼搬運繼續,
現在我只怕政府脫產 ,有人對這方面稍有研究嗎?

2007-11-05 19:15:57

曹魏予孫吳書信言&quot會獵於吳&quot的說法,雖然可疑([三國]正文未及,僅見裴注轉引[江表傳]),然而&quot曹公欲東&quot,是毫無疑問的([賈詡傳]:&quot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quot不過賈詡當時反對以武犯吳,主張懷柔)
孫權聯蜀抗魏,絕對是權衡得失(勝則可保江東,甚至先據荊,再圖益,二分天下;敗也可降曹而不失位格,續保江東,為一方之侯,何樂而不為?)
[魯肅傳]後來載,孫權稱魯肅當年之舉&quot明於事勢&quot.所以甚麼&quot國家大義&quot云云,不過也是看利之所作,義理甚麼的,根本沒有說話的空間

&quot入聯&quot,&quot返聯&quot,不過是拼選戰的計算,以公投綁大選的考量,並非&quot正國之位格&quot的所謂&quot大義&quot
再者,臺灣現在需要的,斷不是這類&quot大義&quot(大是大非的問題,通常很容易成為形而上意識形態的千日之爭),而是&quot急民之所急&quot的濟民之策
與其看競選政客所開的空頭支票,不如看看他們以前開過的支票,有幾張是兌現過的

版主回應
這正是問題的重點。張昭雖然力主投降,被孫權所不滿,但是後世評價張昭此舉卻認為他是有大功於天下。
入聯與返聯到底是急民之所苦呢?還是政治算計?明眼人都看的出來。
2007-11-12 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