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04 08:18:17Macoto Chen
地方制度法教室:國人對地方自治認知的觀察心得
地方制度法教室:國人對地方自治認知的觀察心得
陳誠 國家文官/大學助理教授
筆者擔任公職以來,有幸接觸許多地方自治實務的法令解釋、適用問題,體察之際,對照於個人所學地方自治之理論,已更能深切瞭解學術與實務的差距:有時像是兩條平行線。如單就國人對地方自治認知而言,地方常常搞不清楚地方法規體系的適用,而中央則是常常搞不清楚地方自治權的上、下限問題。
例如,近年來(二○○二年六月至二○○三年六月),筆者在承辦若干法令解釋案件時,經常表示:有關地方行政機關所訂定之行政命令,如按行政程序法規定而訂定者,可為地方法規命令或地方行政規則;如依地方制度法等相關規定而訂定者,按其規範事務性質之不同,則可分為自治規則(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七條參照)或委辦規則(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九條參照)。按目前實務運作的結果,地方行政機關依相關法規規定所訂定之行政命令,依上開兩法規定予以綜觀,計有「自治規則」、「委辦規則」及「地方行政規則」等三類,亦即地方行政機關非不得訂定相關作業要點、注意事項等行政規則。
惟筆者亦曾就相關案件表示如下見解:高雄縣政府違章建築申請補辦建築執照作業要點」之所以應推論為「自治規則」,似與該作業要點第一點規定:「本要點依據高雄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第四十二條之一規定訂定」無必然關聯,而係其規範事務之性質既為縣市自治事項,自應依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之規定,改以「自治規則」定之,而非必得據自治條例之授權而即以「地方行政規則」定之。且就該要點內容觀之,似非僅規範機關內部秩序運作之事項,反以發生外部法規範效力之事項為主,故自不應僅以「地方行政規則」訂定,而須以上開「自治規則」定之。
再如,筆者在處理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函詢關於地方政府是否應就「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公務人員訓練進修實施辦法」暨行政院有關進修費用補助規定相關函示均予一體適用乙案時,表示:按地方自治團體依憲法或地方制度法規定,得自為立法並執行之事項;或法律規定應由該團體辦理而負其政策規劃及行政執行責任之事項,均屬自治事項(地方制度法第二條第二項規定參照)。又監督機關對於自治事項,僅得為適法性監督,尚不及於適當性監督;同時,地方自治團體在憲法及法律保障之範圍內,享有自主與獨立之地位,國家機關自應予以尊重。本案有關地方公務人員進修事項,依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第二條第三項既已明定專業訓練、一般管理訓練等,由各中央二級以上機關、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辦理;第四項並明定地方政府亦得另定辦法執行。復查「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公務人員訓練進修實施辦法」第九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得準用本辦法規定,顯見地方政府得在法律規範權限內自訂其辦法施行,從而地方政府所自訂之補助標準,如未逾越中央政府相關補助標準所定上、下限之規制範圍,尚不生牴觸法律、中央法規命令之問題。
以地方法制作業人員、基層公務人員來說,他們之所以常常搞不清楚地方法規體系的適用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他們未積極學習當代新的法制觀念,而係:(一)我們在地方制度法施行以後,始正式建立地方法規的規範體系,迄今仍不夠深化於地方居民與地方公務員的日常生活;(二)另一個原因是中央迄今仍未訂定「地方法規標準法」,導致許多人習慣以「中央法規標準法」的思維來理解分析地方的法規體系;(三)此外,由於地方制度法與行政程序法對地方行政命令的規範體系不一,所以一般人就更不容易了解整個地方行政命令的規範體系,以致於常有錯亂、誤用之情形發生。
至於,中央的業務主管機關常搞不清楚地方自治權的上、下限問題,主要原因為:長久以來,中央集權、集錢的結果,幾已忽略因地制宜的需要,甚且視而不見;中央承辦人員常常也會說,台灣這麼小,這種○○的問題有需要因地制宜嗎?這就是心態的問題了,實際上台灣是一個大國大民的國家,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全球第八十大國;人口二千三百萬人,全球第三十大國,沒有必要因地制宜嗎?中央更有我是老大的心態,用過於嚴格的行政命令綁住地方,實際上按法理及地方制度法之規定,地方自治法規雖不能牴觸憲法、法律、中央法規命令,卻不代表地方自治法規不得牴觸中央的行政規則。
不過歸根究柢的話,中央或地方顯然都因「分權」及「自治」的年齡過淺,導致中央還不想也不敢充分授權給地方,而地方也還未學會自己治理的道理。這就是歷史結構的問題了,連省縣自治法、直轄市自治法(現皆已廢止)算在內,我們的地方自治還不到十年!也許再給個十年,台灣的地方自治就成熟多了。
陳誠 國家文官/大學助理教授
筆者擔任公職以來,有幸接觸許多地方自治實務的法令解釋、適用問題,體察之際,對照於個人所學地方自治之理論,已更能深切瞭解學術與實務的差距:有時像是兩條平行線。如單就國人對地方自治認知而言,地方常常搞不清楚地方法規體系的適用,而中央則是常常搞不清楚地方自治權的上、下限問題。
例如,近年來(二○○二年六月至二○○三年六月),筆者在承辦若干法令解釋案件時,經常表示:有關地方行政機關所訂定之行政命令,如按行政程序法規定而訂定者,可為地方法規命令或地方行政規則;如依地方制度法等相關規定而訂定者,按其規範事務性質之不同,則可分為自治規則(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七條參照)或委辦規則(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九條參照)。按目前實務運作的結果,地方行政機關依相關法規規定所訂定之行政命令,依上開兩法規定予以綜觀,計有「自治規則」、「委辦規則」及「地方行政規則」等三類,亦即地方行政機關非不得訂定相關作業要點、注意事項等行政規則。
惟筆者亦曾就相關案件表示如下見解:高雄縣政府違章建築申請補辦建築執照作業要點」之所以應推論為「自治規則」,似與該作業要點第一點規定:「本要點依據高雄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第四十二條之一規定訂定」無必然關聯,而係其規範事務之性質既為縣市自治事項,自應依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之規定,改以「自治規則」定之,而非必得據自治條例之授權而即以「地方行政規則」定之。且就該要點內容觀之,似非僅規範機關內部秩序運作之事項,反以發生外部法規範效力之事項為主,故自不應僅以「地方行政規則」訂定,而須以上開「自治規則」定之。
再如,筆者在處理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函詢關於地方政府是否應就「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公務人員訓練進修實施辦法」暨行政院有關進修費用補助規定相關函示均予一體適用乙案時,表示:按地方自治團體依憲法或地方制度法規定,得自為立法並執行之事項;或法律規定應由該團體辦理而負其政策規劃及行政執行責任之事項,均屬自治事項(地方制度法第二條第二項規定參照)。又監督機關對於自治事項,僅得為適法性監督,尚不及於適當性監督;同時,地方自治團體在憲法及法律保障之範圍內,享有自主與獨立之地位,國家機關自應予以尊重。本案有關地方公務人員進修事項,依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第二條第三項既已明定專業訓練、一般管理訓練等,由各中央二級以上機關、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辦理;第四項並明定地方政府亦得另定辦法執行。復查「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公務人員訓練進修實施辦法」第九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得準用本辦法規定,顯見地方政府得在法律規範權限內自訂其辦法施行,從而地方政府所自訂之補助標準,如未逾越中央政府相關補助標準所定上、下限之規制範圍,尚不生牴觸法律、中央法規命令之問題。
以地方法制作業人員、基層公務人員來說,他們之所以常常搞不清楚地方法規體系的適用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他們未積極學習當代新的法制觀念,而係:(一)我們在地方制度法施行以後,始正式建立地方法規的規範體系,迄今仍不夠深化於地方居民與地方公務員的日常生活;(二)另一個原因是中央迄今仍未訂定「地方法規標準法」,導致許多人習慣以「中央法規標準法」的思維來理解分析地方的法規體系;(三)此外,由於地方制度法與行政程序法對地方行政命令的規範體系不一,所以一般人就更不容易了解整個地方行政命令的規範體系,以致於常有錯亂、誤用之情形發生。
至於,中央的業務主管機關常搞不清楚地方自治權的上、下限問題,主要原因為:長久以來,中央集權、集錢的結果,幾已忽略因地制宜的需要,甚且視而不見;中央承辦人員常常也會說,台灣這麼小,這種○○的問題有需要因地制宜嗎?這就是心態的問題了,實際上台灣是一個大國大民的國家,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全球第八十大國;人口二千三百萬人,全球第三十大國,沒有必要因地制宜嗎?中央更有我是老大的心態,用過於嚴格的行政命令綁住地方,實際上按法理及地方制度法之規定,地方自治法規雖不能牴觸憲法、法律、中央法規命令,卻不代表地方自治法規不得牴觸中央的行政規則。
不過歸根究柢的話,中央或地方顯然都因「分權」及「自治」的年齡過淺,導致中央還不想也不敢充分授權給地方,而地方也還未學會自己治理的道理。這就是歷史結構的問題了,連省縣自治法、直轄市自治法(現皆已廢止)算在內,我們的地方自治還不到十年!也許再給個十年,台灣的地方自治就成熟多了。
直轄市與鄉鎮市做為基層地方政府也是一種集權,稱之為地方集權..
在下以為直轄市的轄區不宜過大,超過300平方公里還是採地方分權,就地改為直轄縣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