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5 05:41:37Macoto Chen

工作日誌: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政黨政治發展

20090424週五下午,筆者正在中壢南方莊園渡假飯店泡湯之際,完全不認識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助教來電,說明台灣藍鵲文教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等刻正擬辦理「台灣民主化與兩岸和平座談會--『兩岸地方治理與民主化』專題」(民國98年4月28日週二下午1:00-3:30於銘傳大學龜山校區成功校區實習議會舉行)的小型研討會,希望筆者可以參加,臨危奉命之後,得知筆者係負責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政黨政治發展之引言(僅須1500字的引言稿件),故整理自己的相關舊文如後......

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政黨政治發展
  引言人:陳朝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台灣解嚴,其後並開放黨禁,是象徵台灣政黨政治邁入民主化浪潮的重要里程碑。解嚴迄今屆滿二十餘年,歷經二○○○年第一次的政黨輪替、二○○八年第二次的政黨輪替之後,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至今,已從二○○○年的「兩聯盟多黨制」蛻變「兩黨制」的國家,主要的原因是立委選舉制度變革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衝擊。加上,台灣的總統選舉本身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公民直選制度,更容易使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朝向「兩黨制」方向發展,甚至還出現「藍大綠小的兩黨制」(主因是選區結構的藍綠分佈使然)。

  總的來說,解嚴迄今屆滿二十餘年,在這二十餘年以來,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似已從藍軍(國民黨、親民黨、新黨)與綠軍(民進黨、台聯黨)的聯盟對立,逐步轉換為國民黨、民進黨的壁壘分明,並於二次政黨輪替前後再受立法委員選舉新制以及二○○八年總統選舉的直接影響,直接邁向兩黨制的對立結構[1],且現階段復為一大一小的兩黨制。

  另儘管在台灣有向內政部備案成立的政黨雖已有一百餘個之譜,但多數政黨則屬於所謂的「泡沫政黨」,甚或從未推出候選人與政策綱領參加各種選舉。而這些 「泡沫政黨」的基本特質是[2]:(一)黨綱及活動宗旨不明,(二)黨員人數通常不多(且以人頭黨員為主),(三)缺乏政黨經費來源,財力明顯不足。至於,在二次政黨輪替後,可以依法成立立院黨團而可以提出各類議案並參與黨團協商之立法程序者,目前僅有國民黨(約四分之三的席次佔有率)與民進黨(約四分之一的席次佔有率)。

  又以選舉制度之學者的研究成果觀之,多數學者於認為台灣的總統選舉因係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的關係,較易導致兩大黨競爭或兩強對決的局面,從而「藍、綠對決」的標籤化更有助於政黨彼此之間的兩聯盟化,甚或就是形成兩黨制的對決;尤其是,國會席次減半且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復調整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設計後,「棄保效應」(或稱為「棄保投票」)的產生,實際上是有助於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更往「兩黨制」的方向前進[3],畢竟台灣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是以單一選區為主,所謂的政黨比例其實不高,對小黨而言,當然較為不利。

  也就是說,單以立法委員選舉新制來說,一方面由於修憲後國會席次減半以及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關係,另方面則是由於依政黨比例代表制所產生的立委名額並不多之故,已使得整場立委選戰將以單一選區的區域選舉作為勝負的主要關鍵[4]。其中,在「杜瓦傑定律」(Maurice Duverger’s Law)的限制下,自然有利於大黨政治的運作,導致親民黨或台聯黨實際上都面臨「泡沫政黨」的危機。不僅如此,由於總統選舉亦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設計,更易導致此「杜瓦傑定律」的發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縱使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因此走向兩黨政治,惟如果要使「兩黨制」順利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良性基礎,亦絕不能是「離心式競爭的兩黨制」,而必須為「向心式競爭的兩黨制」,才能防止政黨不斷輪替的政策割裂現象;亦即,任何作為在野黨者都不能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進而導致政策割裂並嚴重影響的國家競爭力。總之,對台灣的政治系統而言,「兩黨制」或昔日民主化以來曾經出現過的「多黨制」或「兩聯盟多黨制」之選擇,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台灣現階段的政黨政治之競爭結構,能不能走進「向心式競爭」的政黨政治,才是台灣的政治系統是否穩定的重要關鍵。

  同時,未來在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第三勢力」之發展空間並不大(但仍有「民無合流」的發展機會,也就是指民進黨與無黨籍的合作聯盟)。如以最近的立委補選為例,獲得民進黨暗助的康世儒以無黨籍之姿擊敗國民黨的陳鑾英,拿下苗栗立委補選席次,讓國民黨膽顫心驚。不過,國民黨的蔣乃辛則是擊退了民進黨的周柏雅、新黨及紅黨共同推薦的姚立明等人選,維持了該黨在北市大安區的城池,但是國民黨的得票率五成不到,對執政的馬英九總統或是國民黨而言,可以視為是「不信任投票」的警訊。

  另儘管第三勢力在政黨對決的氣氛中,就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來說,尤其是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的制約下,確實沒有揮灑的空間,這從姚立明或溫炳原等參選人被嚴重棄保的得票數可以看得出來。正因為如此,民進黨未來的發展契機之一,部分將取決於要如何與第三勢力作更有效的整合,以「借力使力」而扳倒國民黨的大鯨魚優勢,勢必也會成為民進黨與第三勢力都必須思考的課題。

  基此,對年底即將到來的百里侯選舉,這兩次立委補選都會讓民進黨開始盤算「民無合流」或「藍軍分裂」可能利益;反過來說,如何防止「藍軍分裂」或製造有效的「棄保效應」也將是國民黨領導者的要務。單以年底桃園縣長選舉為例,若吳志揚(吳伯雄之子)有機會代表國民黨參選的話,則民進黨也可能「見縫插針」轉向力挺任何可能脫黨的實力型菁英(例如現任桃園縣議會議長曾忠義先生),以創造「民無合流」或「藍軍分裂」的利益極大化,進而複製所謂的苗栗立委(讓國民黨敗選)或大安立委(僅讓國民黨險勝)的補選模式[5]。

-------------------------
[1] 有關政黨制或政黨體系或政黨政治結構的定義,本文並不採Giovanni Sartori、Jean Blondel或是Douglas W. Rae與Michael Taylor的定義,而係採Markku Laakso與Rein Taagepera的「有效政黨數目」之計算作為寫作基礎。以上可參照Laakso, M. and Taagepera, R. (1979). Effective Number of Parties: A Measure with Application to West Europ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2, no. 1 (April 1979), pp. 3-27.。

[2] 亦可參見「賴安福(2004)。《我國政黨政治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賴安福即指出解嚴至2003年6月底為止,合法登記的政黨已有99個之多,台灣的政黨政治雖轉變為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民進黨、台聯黨等多黨競爭時代的民主體制,但其他諸多泡沫政黨仍有形式上為政黨,但實則為泡沫化的一般社團。

[3]可參見「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2期(6月),頁63-86。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依盛治仁的判斷,台灣的政黨政治生態在立委選舉新制實施後就是會直接走向「兩黨制」。

[4] 可參見楊鈞池(2005)。〈單一選區制立委選區劃分問題之分析〉,《國政研究》,內政(研) 094-009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另依筆者參加桃園縣立委選區劃分之公聽會的經驗而言,該縣籍立法委員即認為單一選區的立委選制已形同是地方行政首長選舉。

[5] 以上亦可參見陳朝建,《國民黨小贏 別高興太早》,中國時報A10版學者專論,2009/03/29(內容為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後的台灣政治發展之解讀)。
(悄悄話) 2012-06-08 23: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