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4 15:26:27Macoto Chen

財政法教室:政府預算改革歷程

本篇短文的作者並非筆者,而是筆者的學生陳盈儒、溫琳雅、黃承國、許本雲、唐樂耘等同學,他(她)們目前就讀於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因為必修政府財政與預算之課程的關係,以下部分為其導讀報告的內容(參考資料則是國內常見的教科書).....

  二十世紀以來的預算制度之改革歷程,其目的在於尋求「如何使得預算資源最有效率」。又為提升政府預算的理性程度,單以美國為例,幾乎每隔一、二十年就產生新的制度架構,且整個改成歷程也可以稱為理性預算改革。

一、1920年代的項目預算:
  即預算按收支項目逐項編列,最後予以彙總。如支出項目可按支出用途別予以列舉,如人事費、材料費及資本支出等,這些項目亦可再細分為個別費用表,如人事費可在細分為固定薪資、臨時薪資、加班費及津貼等。該預算制度的特質是強調支出控制,尤其是支出項目的控制為主。

二、1940年代的功能預算:
  採採功能劃分的方式,將預算分為國防、外交、一般行政、經濟建設、交通、農業、衛生、環保、教育、社會福利等支出類別,再輔以機關別與具體之支出項目等作為分類之基礎。重點在於該時期的預算制度則轉而強調支出項目的功能作為預算控制的基礎。

三、1950年代的績效預算:
  績效預算之編製需視其為一「計畫預算」,對於資本支出及消耗支出等亦應做明確之劃分,便於分析及衡量。尤其是工作量及其成本,亦須做均衡之配合,以免浪費或不經濟。

四、1960年代的設計計畫預算:
  設計計畫預算制度將中長期政策設計、五年期的預期績效和成本規劃及每年度預算,結合在一個制度內,實際上這些要素並非新的概念,但將它們融合在一個制度內則是一個創舉。整個制度集中在如何選擇替代方案,以達成政府機關計畫目標;藉由各種有力的分析工具,例如系統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能分析等,促使政府資金的配置能達到最大的理性與效率,例如預算法第34條規定即屬之。

五、1970年代的零基預算:
  零基預算是指政府預算編製的過程,每次均需重新審查並確認政府原先之工作項目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亦即,零基預算制度下,每一項新、舊的計畫在一個新年度的預算編製過程中,均須站在相同的立足點加以審視,以競爭有限的資源,例如預算法第43條規定即屬之。

七、1980年代的企業化預算:
  企業化預算制度或稱為「績效基礎預算」,也是使命導向的預算支出控制預算,其意涵是指政府進行預算決策時,應以「結果」而非以「投入」為專注的目標,儘而增加彈性,例如預算法第63條規定即屬之。
Macoto Chen 2006-12-09 07:12:05

當然可以啊~~(下次您就別如此客氣了)~~不過,您以後改至部落格化的台灣政治法律學院(http://blog.sina.com.tw/macotochen/index.php?pbgid=423)檢索或留言,對我會比較方便~~

林妙影 2006-12-07 17:03:02

老師
能否將預算四種解釋性理論和改革歷程合併
請回覆
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