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5 21:14:42Macoto Chen

政治經濟評論:「錢」進中國與撤出台灣的「鯊魚」

政治經濟評論:「錢」進中國與撤出台灣的「鯊魚」

陳誠 大學助理教授/曾任國家文官

  這個聳動的標題,必須從近期外資自台灣撤走、北京打壓台商及綠色藝人的事件說起。蓋全球化的特質,不僅包括人與貨物的跨國界流動,更是及於資金與資訊的四處流竄。如此,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熱錢時代」不僅屆臨,更屬事實,這絕對可從台灣股市的近年漲跌,已深受外資左右、熱錢影響窺得端倪。質言之,比起國家安定基金,外資已是挽救股市的最佳機制,卻也屬最具破壞力的「國家不安定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影響外資的熱錢停留於台灣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將不再是台灣的政局穩不穩定,經濟發展優勢是否繼續存在的事實問題而已,而是留駐於此地的熱錢是否仍然有利可圖?例如,台灣股市的本益比是否比鄰國,如中國、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地來得低!

  也就是說,全球化時代的熱錢思維已告訴外資,其所計算的將不再只是「投資價值」的考量,反更須觸及「投資價格」的問題。因為產業訊息、股市資訊的快速流通,終將導引熱錢的流動方向。舉例來說,儘管日本是政局安定、經濟穩定的國家,極具「投資價值」,但只要「投資價格」比起鄰國貴,也不會引起外資的多大興趣;反之,儘管南韓或台灣的政局未必穩定,時常朝野惡鬥,且經濟發展也具備較高的風險(如工運意識抬頭、投資法令嚴格化),「投資價值」似乎都不高,但正因為「投資價格」划算的關係,還是會吸引外資的青睞、熱錢的進駐,如同鯊魚群對「血腥之肉」的吞噬。

  當然,我們通常以為外資是有魔力效應的,尤其是對散戶來說,外資簡直把台灣當作提款機,留下QFII的提款記錄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可是,我們別忘了外資並不是神,他們也曾在去年底、今年初台股飛漲時不斷匯入熱錢,卻在三二○之後的低檔階段不斷匯出資金,予以精算推估的話,外資顯然也已經受傷累累到遍體鱗傷了。惟深究其實,我們仍將發現導致外資來去台灣的因素,恐怕已不是「政治因素」(如朝野互動及兩岸關係)而是全球化的「經濟因素」(如大型企業倒閉的連鎖反應、全球消費能力的強弱、金融風暴的發生與否等);亦即,似乎不是「投資價值」而是「投資價格」的問題左右熱錢流向。

  對照於此,手握熱錢前進大陸的台商對中國而言,也算是外資吧!「錢」進中國的結果,其實也是存有特定效應的,尤其是對其所投資的產業造成連鎖生態體系的重大影響,無論是對傳統產業或科技產業來說,絕不僅是產生上中下游的骨牌反應而已,還包括對當地勞資結構、政策法令推動的巨大衝擊,甚至已牽連到全球資金流竄的熱錢問題。

  但吾人必須檢視的是,北京當局近期中國打壓綠色台商,且不歡迎助獨資金把大陸當作提款機,部分人士又興起拒絕綠色台灣藝人的浪潮,我們固然仍可用「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既定策略或其轉型予以解讀,但未必周全。蓋事實上,中國對台商投資環境的政策法令顯然說變就變,且鴿派與鷹派也常常因台灣問題而彼此對壘,看在所有外資(包括台資在內)的眼中,明明也是政局動盪、投資環境不佳的處所,根本不具「投資價值」;但問題是,中國精準看見自己的「投資價格」最低,他們賭外資(含台資在內)仍不會輕易跑掉而拿喬,畢竟在外資與台商在中國大陸仍然有利可圖。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已經「錢」進中國的台資終將是無祖國的,他們之所以離開台灣前進大陸,是因為大陸的「投資價格」偏低,而非台灣的「投資價值」不足。反過來說,受到中國打壓的台資之所以還不想撤走而返回家鄉,是因為台灣的「投資價格」過高,而不是台灣沒有「投資價值」。至於,沒有「錢」進中國或其他國家(如越南、印尼、中南美洲)而根留台灣的商人,不代表他們一定愛國,而是因為他們所經營的該項產業之「投資價格」在台灣仍然低廉,且台灣仍具一定程度的「投資價值」。另個原因或許是,愛國的台商認為「價格」是可以被替代的,而家鄉故土的「價值」卻是無法輕易被取代。

  不過,衡諸於全球化的政經脈動,台灣的「投資價格」顯然已不低廉,這才是台商「錢」進中國的主因。當然,朝野持續惡鬥並再度導致政局極不穩定的話,卻也代表台灣的「投資價值」終將趨近於零,就可能引起愛國台商的無法認同甚至出走!坦白說,這才是政府如何有效管理「錢」進中國的台商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至於,來去台灣的外資像是「鯊魚」,若是沒有「血腥之肉」作為誘因是很加以難管制的,更何況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

  頗值得玩味的是,北京打壓台商及綠色藝人,或是外資自台灣撤走的警訊,固然與兩岸的緊張結構有關,也許錯在兩岸的領導人沒有互信,也不願意進行談判。但是,即使日後兩岸和平、穩定互動,且就算北京不打壓特定外資(如台商),導致台灣與中國的「投資價值」相互提升,卻不代表外資或台商仍然會將熱錢永續留駐於台灣或中國,因為他們都是鯊魚,也都正在尋找下一塊「血腥之肉」,或許正是「投資價格」更低廉的處所吧!

-------------------------------------------------
  本文業已登載於2004.06.27 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該報標題為「鯊魚外資與錢進中國」;又文經報社修正後如下:

  日前外資自台灣撤走、與北京打壓台商及綠色藝人,剛好是兩個強烈對比的事件,頗值省思。蓋全球化的特質,不僅包括人與貨物的跨國界流動,更是及於資金與資訊的四處流竄。如此,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熱錢時代」早已屆臨,這可從台灣股市的近年漲跌,已深受外資左右、熱錢影響窺得端倪。

  而全球化時代的熱錢思惟已告訴外資,其所計算的將不再只是「投資價值」的考量,反更須觸及「投資價格」的問題。舉例來說,儘管日本是政局安定、經濟穩定的國家,極具「投資價值」,但只要「投資價格」比起鄰國貴,也不會引起外資的多大興趣;反之,儘管南韓或台灣的政局未必穩定,時常朝野惡鬥,且經濟發展也具備較高的風險(如工運意識抬頭、投資法令嚴格化),「投資價值」似乎都不高,但正因為「投資價格」划算的關係,還是會吸引外資的青睞、熱錢的進駐,如同鯊魚群對「血腥之肉」的吞噬。

  當然,我們常常以為外資是有魔力效應的,可是,我們別忘了外資並不是神,他們也曾在去年底、今年初台股飛漲時不斷匯入熱錢,卻在三二○之後的低檔階段不斷匯出資金,予以精算推估的話,外資顯然也已經受傷累累到遍體鱗傷了。惟深究其實,我們仍將發現導致外資來去台灣的因素,恐怕已不是「政治因素」(如朝野互動及兩岸關係)而是全球化的「經濟因素」(如大型企業倒閉的連鎖反應、全球消費能力的強弱、金融風暴的發生與否等);亦即,不是「投資價值」而是「投資價格」的問題左右熱錢流向。

  對照於此,手握熱錢前進大陸的台商對中國而言,也算是外資吧!「錢」進中國的結果,其實也是存有特定效應的,尤其是對其所投資的產業造成連鎖生態體系的重大影響。無論是對傳統產業或科技產業來說,絕不僅是產生上中下游的骨牌反應而已,還包括對當地勞資結構、政策法令推動的巨大衝擊,甚至是全球資金流竄的熱錢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近期中國打壓綠色台商,且不歡迎助獨資金把大陸當作提款機,部分人士又興起拒絕綠色台灣藝人的浪潮,我們固然仍可用「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既定策略或其轉型予以解讀,但未必周全。蓋事實上,中國對台商投資環境的政策法令顯然說變就變,且鴿派與鷹派也常常因台灣問題而彼此對壘,看在所有外資(包括台資在內)的眼中,明明也是政局動盪、投資環境不佳的處所,根本不具「投資價值」;但問題是,中國精準看見自己的「投資價格」最低,他們賭外資(含台資在內)仍不會輕易跑掉而拿喬,畢竟外資與台商在中國大陸仍然有利可圖。

  因此,已經「錢」進中國的台資終將是無祖國的,他們之所以離開台灣前進大陸,是因為大陸的「投資價格」偏低,而非台灣的「投資價值」不足。反過來說,受到中國打壓的台資之所以還不想撤走而返回家鄉,是因為台灣的「投資價格」過高,而不是台灣沒有「投資價值」。至於,沒有「錢」進中國或其他國家(如越南、印尼、中南美洲)而根留台灣的商人,不代表他們一定愛國,而是因為他們所經營的該項產業之「投資價格」在台灣仍然低廉,且台灣仍具一定程度的「投資價值」。另一個原因或許是,愛國的台商認為「價格」是可以被替代的,而家鄉故土的「價值」卻是無法輕易被取代。

  不過,衡諸於全球化的政經脈動,台灣的「投資價格」顯然已不低廉,這才是台商「錢」進中國的主因。當然,朝野持續惡鬥並再度導致政局極不穩定的話,卻也代表台灣的「投資價值」終將趨近於零,就可能引起愛國台商的無法認同甚至出走!坦白說,這才是政府如何有效管理「錢」進中國的台商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值得玩味的是,北京打壓台商及綠色藝人,或是外資自台灣撤走的警訊,固然與兩岸的緊張結構有關,也許錯在兩岸的領導人沒有互信,也不願意進行談判。但是,即使日後兩岸和平、穩定互動,且就算北京不打壓特定外資(如台商),導致台灣與中國的「投資價值」相互提升,卻不代表外資或台商仍然會將熱錢永續留駐於台灣或中國,因為他們都是鯊魚,也都正在尋找下一塊「血腥之肉」,即「投資價格」更低廉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