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0 23:33:13LEER

【戲劇評論】生存的尷尬:活著,到底是為了棺材?還是為了窿?

生存的尷尬:活著,到底是為了棺材?還是為了窿?


“當我死後,就要葬到那些一模一樣、齊齊整整的墳墓裡。到時候,不知道我的子孫是否還認得我?”

《棺材大過窿》是新加坡已故傑出戲劇家郭寶崑先生的其中一個重要作品,該劇寫於1985年,曾於新加坡、日本、台灣及香港等多地上演。故事講述的,是身為長子嫡孫的主人翁在為祖父出殯時發生的意外:在親朋齊集的浩大場面下,才發現棺材太大,進不了政府墳地的標準墓穴,因而惹來一場悲喜交集的荒謬境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曾經評這個作品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生活在崇尚規管的新加坡社會的郭寶崑作為一個劇作家兼導演,其作品的確經常探討在以多種族共存而聞名的新加坡社會中“人”的生存狀態,他曾指出,新加坡的「多元種族」政策缺乏宏觀視野,因為這種維持種族比例,在批評者眼中被視為「分而治之」的政策,導致各種族社群間缺乏深層的、文化性的認識,族群間的關係是「多元共存」,卻不是「多元共融」,種族間仍然存著障礙與緊張的關係。緣其究竟,還是因為缺乏「一個完整的文化層面」。

回首澳門,情況卻也驚人的相似:在現今經濟、文化各個層面勢不可擋的全球化趨勢之下,我們的視野好像越來越寬廣。但事實呢?當我們越來越關心好萊塢巨片背後那些讓人瞠目結舌的天文數字、當我們越來越醉心於Amazon暢銷書榜、Billboard勁歌排行的時候,我們--慢慢地--發現自己在“全球同步”的標準下,原來早已不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今天,當我們對於其他族群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無動於衷,甚至對我們自身濃厚悠久的人文、歷史沉澱也表現出蒼白的無知與冷漠,那麼,“生”在大千塵世的我們和“死” 在標準墓穴裡的他們又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這場由李鎮洲擔演、陳炳釗導演的荒誕獨腳戲,將於五月十四及十五日晚上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它既給了我們ㄧ次難得的反省自身“生存狀態”的機會,同時也藉機向這位在三年前已離我們而去的戲劇大師致敬。因為他早已用他的“筆”向我們詮釋了他的“生存觀”:「只要作品在,藝術家就不會離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