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5 15:53:42張雅評

讀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筆記(5)

【本節標題:五:清初儒學的新動向——「道問學」的興起】

 

.【按:主題一:宋明到清代,「道問學」的討論】

 

.【南宋】陸象山:

1最富獨立的精神。(按:宋明理學中最不依賴「道問學」)

2他說過,思想是受到孟子的啟示才得於心。

(按:余氏之意是,免不了還是有一點點「道問學」)

 

.【明中葉】王陽明:

1王陽明以後,明代儒學逐漸轉向「道問學」。

2龍場頓悟之後寫「五經臆說」。

(按:余氏之意是,免不了還是有一點點「道問學」)

3王學末流講「現成良知」。不需工夫,直透本體。

.按:以王陽明作為明學術轉向「道問學」的分水嶺,有待商榷。

 

.【明中葉】羅整菴:主張義理必須取證於經典。

 

.【明末】劉蕺山:強調「尊德性」,通過道問學,推至尊德性。

 

.【清初】顧亭林:

1強調「道問學」。

2清代學術開山宗師。

3著《日知錄》、《音學五書》

4口號:「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5口號:「經學即理學」。

6口號:「明道、救世」。

7口號:「不關六經之旨、當世之務」。

8清代學術的「典範」。

 

.【清初】黃梨洲:

1主張「用」,但不是最極端者。

2強調「道問學」,通過道問學,推至尊德性。

3口號「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從「讀書」證儒家的「理」。

4口號「學者必先窮經」

5主張讀書,不限於「經學」,強調「歷史」的重要性。

6修正王學末流。

7完成王學的智識化。

 

【清初】顏李學派:

1主張「用」,發揮到極致。

2排智:因為極端主張「用」,所以認為書本知識無用。

3信古:將政治社會新觀念,掛搭在經籍上。

4排智又信古,產生矛盾。

 

.【清初】王船山:

1強調「道問學」。

2離開「見聞」,人將沒有知識可言。

3講「存神」。

4認為:人的心之所以有靈明,是要靠見聞知識,培養啟發。

5佩服方以智、方中通[1]的科學思想。

 

.【清初】方以智:

1出入三教。

2口號「藏理學於經學」。

 

.【清中葉】章學誠:強調「道問學」,「通過道問學,而進於尊德性」。

 

.【按】:余氏未提王門後學。

 

.【按】:王門後學「道問學」、「尊德性」可討論。四句教中,王、錢兩人,可以說,錢德洪是透過「道問學」推至「尊德性」。

 

.【按】:牟宗三先生,以「橫攝系統」說明「道問學」,以「縱貫系統」說明「尊德性」。

 

.【按】:我們很難用「道問學」或「尊德性」二分法,去定義宋明清的學術。

 

.【按】:因此,余氏使用「通過道問學,而進於尊德性」的詞。

 

.【按】:後來,林安梧先生用「橫攝歸縱」修正牟先生。

 

.【按】:林氏「橫攝歸縱」,類似余氏「通過道問學,而進於尊德性」。

 

【按:主題二:典範】

 

.余氏說:

 

.我們知道,學術上每當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時,總會出現新的「典範」。在任何一門學術中建立新「典範」的人都具有兩個特徵:一是在具體研究方面他的空前的成就對以後的學者起示範的作用;一是他在該學術的領域之內留下無數的工作讓後人接著做下去,這樣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傳統。[2]

.典範(paradigm)一詞,採用孔恩(Thomas S. Kuhn)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的說法。

 

 



[1] 方中通,清初數學家、天文家。(維基百科)

[2]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