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疏》:清代經學】
【《國學小疏》:清代經學】
.清初科舉考試用書,大致沿用宋、明。
.清初科舉考試用書,仍有許多程朱著作,程頤《易傳》、朱子《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詩集傳》。
.康熙年間,清聖祖整理明代《性理大全》,命李光地編纂《性理精義》。
.康熙年間,清聖祖喜愛朱學,命李光地編纂《朱子全書》。
.康熙年間,清聖祖喜愛易學,命李光地編纂《御纂周易折中》。
.承上,清代經學,至康熙年間,多取材自明代《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三書。
.清代經學,至康熙年間,多以「宋學」為主。
.乾隆年間,官學逐漸不拘「宋學」,兼採漢宋之說。
.乾隆年間,民間學者的學術風氣,逐漸走向「漢學」,民間的學術風氣,逐漸影響官學。
.乾隆年間以後,官學「宋學」不再獨大,民間學者如顧炎武等人,引領「漢學」風潮。自此之後,開啟了「乾嘉時期」的「宋學、漢學之爭」。
.清代學者,將宋學與漢學截然二分。
.所謂「宋學」,廣義來講,即是「宋代經學」。(請參考【《國學小疏》:宋代經學】)
.但是,清代學者認為,宋代學者所作的學問(疑經改經等),不能稱為「經學」。只能稱為「宋學」或「理學」。
.所謂「漢學」,清代學者認為,漢代學者所作的學問,方可以稱為「經學」。因此,清代學者大多依漢代古義為基礎,作治經、考證的學問。
.清代經學,非常複雜的原因,三點說明:
.一是,我們可以說,清代學者,大多在「宋學」與「漢學」中,選擇了「漢學」。但有一些學者治學,很難如此截然二分,這是在學習時必須要注意的。
.二是,固然清代學者大多選擇了「漢學」,但漢學還有今文經、古文經之分。從「經學著作」來說,我們必須注意今文經、古文經之分。從「人物」上來說,也必須注意今古文學者,不同的觀點。舉例如下:
.清代的古文學者,將經學當作史料研究。因此,他們認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只是整理古代史料」,作教育工作,所以,視孔子為史學家、教育家,尊孔子為「先師」。
.清代的今文學者,認為孔子「託古改制」。意思是,他們認為,孔子雖有「整理古代史料」,但是,孔子「整理古代史料」時,以古人之意而寄託了自己的「微言大義」,這樣,孔子也算是六經作者,因此,視孔子為哲學家。
.清代的今文學者又認為,孔子強調經典的「大義」,目的是想在魯國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因此,視孔子為政治家。因為孔子是以「經書上」的微言大義,發揮政治上的影響,並非「實際上」有其王位,因此尊孔子為「素王」。
.三是,固然清代學者大多選擇了「漢學」,但詳細分析,有的並不是以今、古文來區分,而是用派別、主張來區分。必須注意派別、主張的不同。舉例如下:
.乾嘉時期的經學,有吳派、皖派。
.吳派以惠棟為代表,吳派經學,「凡古必真,凡漢皆好」[1]。
.皖派以戴震為代表,皖派經學,認為漢人所說不一定正確,戴震認為,經學最重要的是「明道」,要融會貫通,要有廣博的學識,不能有一知半解的情況,所以他強調,要瞭解「道」,便要瞭解「詞」,要瞭解「詞」,便要瞭解「字」,因此,皖派經學,重視《說文解字》、文字、訓詁、天文、曆算等多元的學問。
.清代經學的特色:
.清代學者認為,透過考證,可以改善社會風氣。矯正明代末年,高談性命、束書不觀的現象。
.清代學者認為,透過考證,可以釐清前代學術上未能解決的問題。
.清代學者認為,透過考證,可以追求真理。因此,也將經學當作史料研究。例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出「六經皆史」的主張。
[1]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上一篇:【《國學小疏》:明代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