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 06:22:14δ(t)→1

1050613〈生死.宗教與哲學〉

2016年6月,是悲傷的一個月。6月6日,當代新儒家劉述先先生過世,驚傳噩耗,聞之悲也慟也。

生命所帶來的必然,是死亡的問題,但我並不認為,面對死亡,宗教是唯一的答案。大學畢業後,我對生死議題有興趣,我讀了傅偉勳先生《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當時正在報考研究所,我選擇了莊子的生死觀作為研究計畫的題目,但是後來,我大概很難契入莊子豁達的生死觀,讀了碩士班之後,我以《論語》為材料,寫了一篇孔子的生死觀,當時我認為,可以代表孔子的生死觀是「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是講生命的學問,對於死亡這一塊,無意像宗教那樣建構一套死後的世界。

儒家安頓生命與死亡的方式是一套完整的禮樂,「生,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但是,這一套禮樂制度在實務上來說,可以說是缺席的。死者的家屬們只需要一通電話,「一條龍的服務」,禮儀公司便包辦了所有誦經與超度等等的事務。

儀式歸儀式,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薩。

更重要的是,生者如何面對與安頓自己將來要面對的這一天,還有,生者如何面對更早離去的家人與朋友。

弗蘭克曾說:「生命中所有的痛苦都有意義」。在生死的面前,人顯得非常渺小,但「意義」使得生命有一個答案。

安頓生死的儀式,或許是宗教。但,安頓生死的意義,應該是哲學。

後記: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6月12日,也就是數個小時之前,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槍擊案,造成至少50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