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4 12:21:33

五專部資訊管理科國文分組報告

九十六學年度上學期五專部資訊管理科國文分組報告
一、題目:請從下列作家中擇一報告
梁實秋、陳之藩、三毛、林文月、林海音、琦君、葉珊、蔣勳、陳芳明、陳列、劉克襄、簡媜、蔡珠兒、劉黎兒、廖玉蕙、張曼娟、吳淡如、廖鴻基、吳念真、夏曼˙藍波安、撒可努、蔡康永、蔡詩萍、吳若權、舒國治、林文義、鍾文音、鍾怡雯、吳明益、李欣倫。

二、格式:
1.一律A4橫式繕打,除封面外,字型可選新細明體、標楷體,字體大小不得小
於12級。
2.封面:應註明題目(如:現代散文分組報告─琦君)、班級、姓名、座號。
3. 內容:﹝1﹞分工表﹝如:打字、找資料、口頭報告……﹞
﹝2﹞作者簡介(100-200字)
﹝3﹞作品簡介(100-200字)
﹝4﹞他人評價(100-200字)
﹝5﹞讀後心得﹝由各組選定該位作家之一篇散文,每位組員發表之心
得至少150字﹞。
﹝6﹞版權頁之影印本。
三、字數:至少1000字。
四、組員人數:6-7人。
五、書面報告:各組請在上台報告前交一份書面報告給老師,請務必多準備一份
給自己,以免沒資料可報告。
六、電子檔:可交磁片或貼於『郭侑欣老師的教學部落格』之「回應」。
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254090
七、口頭報告日期:96年1月7日(星期一),每組報告20-25分鐘,當日未出
席者,視同期末考缺考,一定當掉!
八、口頭報告方式:使用電腦簡報PPT、海報或板書等,另有加分。
九、本篇為期末報告(相當於期末考),佔學期總成績30%,請務必參與分組。
十、請自重、勿抄襲(引用他人著作不可超過全文三分之一,且須著明來源,如
網站名稱、網址等,否則即構成抄襲),抄襲者報告以0分計算!




洛史特雅客 2008-01-13 19:41:36

作者簡介
姓名:蔡康永
性別:男
生年:民國 51 年 03 月 01 日
籍貫:浙江省寧波縣
學經歷: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電視製作碩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師、電影編劇。
寫作風格:蔡康永的作品以散文為主,他以大膽創作的題材,揉合前衛新潮的思想,意圖顛覆傳統觀念。遊離於道德、情色邊綠,常有出人意表的字句。筆觸風趣幽默,風格創作獨特。
經歷:橫跨文壇與影劇圈,主持節目包括:康熙來了、真情指數、俄羅斯輪盤、今天不讀書、兩代電力公司當過GQ雜誌總編輯、台北之音電台創意總監。目前主持有愛的故事等電視節目等,並連續兩年入圍金鐘獎最佳主持人,且為金鐘獎、金馬獎等大型節目主持人的不二人選。幫動畫電影配音,是目前最熾手可熱的主持人兼暢銷作家。   
寫過的書有「再錯也要談戀愛」、「不乖蔡康永--同情我可以親我」、「你睡不著我受不了」及「痛快日記」,有聲書作品「頑童三部曲」、「歡樂三國志 全20冊」。
蔡康永,是作家、是主持人、是同志、是不屑成人世界的少年沙文主義者。
他亦正亦邪,既邊緣、又主流,時而開朗、時而陰鬱。
蔡康永主持「真情指數」已經6年了,超過300個名人上他的節目。每個禮拜天晚上,很多人都習慣打開電視,看著他「VS.」 各行各業的社會名流,然後在談笑問答間,逐步瓦解對方的心防。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43008379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311547

作品簡介
L.A.流浪記
作 者:蔡康永。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日:2003-11-07
我知道有些人的流浪不快樂,有些人的流浪是不得已。我的人生裡,當然也有些小規模的流浪是不得已、不快樂的。但是在 L.A. 的這幾年,我都很暢快、很自在。我遇見跟我很不一樣的人們,跟著他們做很多我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我有時被輕視,有時被重視;有時被耍,有時耍人;有時狡猾,有時天真。我很懷念那段日子、那些朋友,我把他們寫出來,讓你也一起逛逛我的夢中城堡,陪我回味那麼靠近夢想時的滋味。但願我的人生,都還會有更靠近夢想的時刻會到來。
《LA流浪記》是一部帶自傳性質的故事集,內含18篇外,此外還獨家披露蔡康永的學生照。講述蔡康永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電影碩士的故事,和同朋友幹“壞事”樂事開心事不斷以及發生的奇聞軼事,讓讀者開心的同時還有勵志的感悟。將游學當作流浪,把青春過成冒險,把自己裝作&quot人在江湖&quot享受這麼一段漂泊的少年……不乖蔡康永的這個青春時代,會特別好玩!這本書有成為“經典青春讀本”的潛力。此外本書廣告文字:“一生必須要有一次的自我放縱!”對每個青年人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及煽動性。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amazon.cn/shop/shop_product.asp%3Fprodid%3Dbkbk620347%26uid%3D000-0000000-0000000&sa=X&oi=translate&resnum=9&ct=result&prev=/search%3Fq%3DL.A.%25E6%25B5%2581%25E6%25B5%25AA%25E8%25A8%2598%25E8%25A9%2595%25E5%2583%25B9%26complete%3D1%26hl%3Dzh-TW

他人評價
一直覺得對蔡康永不是很清楚,聽說過這個人的時候就是一個感覺很有知識的主持人,看完這本書,才對他這個人有更深一步地了解。在台灣讀完大學之後,他申請到LA的電影製作研究所,而且他形容自己去讀書的那段過程是「流浪」,或許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段出軌,所以他將之稱為「流浪」,因為當別人問到他會不會一直流浪下去的時候,他答:「不會。」如果一直流浪下去的話,就變成一種常態了,所以他還是會回來。書中有太多片段讓我覺得這根本就是離奇到不可能發生的奇遇,竟然就是蔡康永生活中的一部份,讀書時候的片段記憶,例如以大麻為主食的室友,有變裝癖、以拍A片為職業的同學,還有各種怪規定與性格的教授,有這樣的一段生活,也算是精采萬分,真的是稱得上閱歷豐富的了。不過,他有這樣的勇氣去挑戰這樣的生活,讓人佩服。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出去流浪一番,我敢踏出我已經很熟悉的生活圈嗎?我敢就這樣出去闖一闖嗎?-----網友評價
蔡康永的每一本書都有不同的個性,這本是有趣的,書裡面作者的視角不是睿智老到的“媒體人”或“作家”,而是對UCLA那個世界充滿新鮮感的年輕學生,他所講的故事是沒有距離感的,容易親近。這本我借給幾個人看,收到的回應都是“很有趣”,不必想太多,享受那種趣味即可。-----網友評價
只看過康永一種表情,就是一個狡猾的眼神;從沒看過他有天真清純的眼神,這本書裡面竟然有!這本書告訴你用別外一種方式說:我不會老!我不肯老!我永遠是年輕的!所以這是一本有關青春永駐的書。-----編輯評價
http://www.ireading.cc/review/review.aspx?rid=21223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amazon.cn/shop/shop_product.asp%3Fprodid%3Dbkbk620347%26uid%3D000-0000000-0000000&sa=X&oi=translate&resnum=9&ct=result&prev=/search%3Fq%3DL.A.%25E6%25B5%2581%25E6%25B5%25AA%25E8%25A8%2598%25E8%25A9%2595%25E5%2583%25B9%26complete%3D1%26hl%3Dzh-TW

讀後心得(L.A.流浪記)
讀後心得-50號
可以說是蔡康永的傳記,我蠻喜歡這本書的,是一本有夢想又不教條式的書,也是他在美國求學過程中,得來的許多有意思的經驗,用許多小故事串聯起來的,它令我感覺淡淡的但又不會太過乏味,有些篇章也讓我覺得很有趣也很訝異,而且我是有點想要去遊學的小孩所以在看這書時有種特別的感覺,這本書可以讓你笑開懷時而有所想法時而憂傷卻在看完後又豁然開朗...
他在LA裡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也讓我看到更多不一樣的蔡康永,這本書有好笑也有感人的地方.

讀後心得-43號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本錢能夠出去流浪的。雖然作者書裡提到的流浪好像很有趣、很刺激,但不是每一個流浪都可以這麼快樂和自在。人生裡總會有一些必須要經歷過的流浪,那時候或許你會不開心,但也有可能會快樂的去迎接它的到來。
雖然目前的經濟條件和現狀,不容許我去做一個流浪的人,但是其實我的內心裡還是不斷渴望著有一天能夠一個人出去流浪,自己出去闖闖天下、看看世界。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有趣的、詭異的、誇張的人,但不論是哪一種人,都要親身體會過他們的個性,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特質,也會發現和不同的人相處,會有不同的感覺與快樂。作者的同學們便是很好玩的例子,例如:愛穿女裝的巨人狄明哥、虔誠的基督徒貝爾、只呼吸大麻的室友安德烈象牙…等。
雖然我現在已經有很多很有趣很好玩的同學,但畢竟是同一個文化下一起生長的人,有許多行為模式在我眼裡都很合理,也都很平常。但作者所提到的同學,幾乎都是來自這個世界四面八方的人,和他從小生長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對於各種文化的認知更是不同,對於很多事情的處理方式,常常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也有一些是作者難以認同的。
但是能夠與這麼多種文化相處,能夠增進自己的視野,也能把侷限住自己的空間放大。作者在LA,的的確確學到了一些由他自己體會到的事,那是真正從心裡了解的,並不是在課堂上抄抄寫寫就可以得到的認知。能夠認識那些人是一種福氣,我想那也的確是一股難以抹滅的記憶,會永遠沉澱在心裡的記憶。去年的暑假,我跟著學校的遊學團,去了遊學的大城─紐約。我在那裡遇到許多各式各樣的人,來自各個國家的人,也交到許多不同的朋友。但是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個禮拜,很可惜認識不夠深入,也無法進一步了解他們的處事風格,現在回想起來是有點感到惋惜。
『如果能夠給我多一點時間去流浪就好了…』看完這本書時我常常這麼想。有時候會很羨慕這個作者,能有一個適合的環境,也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讓他去流浪。如果我家的經濟狀況足夠應付我出國留學一年,或許可以認識更多和我不一樣的人,也可以更深入了解他們文化背景,以及他們的思想。
不論流浪是否快樂,我覺得人生中總要經歷過一些流浪,才不會遺憾。流浪會重新看到自己的面貌,重新觀察到自己的心理,也會一步一步的調整自己,讓自己的心靈有一層新的認知,也會在流浪的途中,遇見很多意想不到的人。能夠接觸、認識不同的人,我覺得是很幸福的。如果有一天我有足夠的資格出去流浪,我一定會毫不遲疑的跨出自己的腳步,邁向那個未知的流浪旅程,然後留下一個永生難忘的珍貴回憶。

讀後心得-34號
在這個現代的世界中,節奏十分快速,總是忙碌於課業或工作之中,能夠休息都感覺到很奢侈了,何況是流浪呢?不過,有時候暫時的告別現在的生活,跳脫到另一個境界,反而能讓心情轉換,做事情的效率提升,何樂而不為呢?
一開始的序,有一種讓人想要流浪的心動:「你不想流浪嗎?」「你不想從現在的生活逃離嗎?哪怕是一下下也好?」‧‧‧‧‧‧等等的問題。我想了想我自己的答案,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我會願意流浪,看看除了我土生土長的台灣以外的地方,多增進自己的視野,多了解這個世界未來的趨勢,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發展,面對這個大環境的改變,應該具備的國際觀都可以從這裡培養。再看看蔡康永的回答,我的心也隨著他的答案起舞著,好希望也能跟著他到洛杉磯去學電影。
顯然的是,他已經成功的引起我的興趣了!讓我一頭栽進他的回憶中,好好的欣賞他的製作電影之旅。翻到下一頁,很多照片等著我,那些相片紀錄他在國外的生活,接著就進入了旅程--學校生活。
編劇課顧名思義就是寫劇本,第一堂課教授就下馬威,讓學生們知道他是個吃人的大白鯊。「世界上沒有人是快樂的!」,這句話是寫劇本的原則,接著他就讓每一位同學試試看說故事,輪到了作者的時,他雖然有些慌張,但還是把故事給完成了,引用了民間流傳莊子大劈棺的情節,萬萬沒想到這會是讓他跟另一個教授種下了緣分。
如此這般的事情接踵而來,他憑著他的快反應來面對,讓我感到很佩服!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樣來應對?這種不急不徐的態度,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闔上書本仔細的思考,在那個陌生的國度中,人生地不熟的,我還有辦法能從容不迫的回答嗎?還有某些國外的教授會歧視東方人,我能夠突破那層障礙嗎?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回想起我到澳洲時,面對外國人的情況,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何況是像作者一樣到美國去念研究所呢?我想,當他決定要「流浪」到國外時,應該有過些掙扎吧?無論是語言、文化‧‧‧‧‧‧等等,全然不熟悉的狀況下,還有勇氣要出國求學,讓我下定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要好好的把英文學好,除了因應國際情勢外,也可到國外深造,感受一下不同國情帶來的感受。
當初知道要寫讀書心得後,就去圖書館尋找有興趣的書籍,這樣寫起來也比較順,在圖書館坐了一整天,看了很多的書,最後還是覺得這本書給我最多的感觸,所以決定把感想寫下來。看著他的學校生活,再連結到我高中的日子,他們研究生辛苦很多,雖然時間運用比我們還自由,但是作業比我們還困難:上山下海的就為了要取幾個畫面,熬夜剪接畫面,拍片還要自己出錢,教授百般挑剔‧‧‧‧‧‧諸如此類的挑戰,等著他們去征服,好讓人感動阿!
這樣的生活固然令人嚮往,撇開費用不談,如果沒有學業的基礎,想要到外面的世界打一片天,是困難重重!現在的我們,要向那目標前進,好好充實自己,才有機會展望未來!
書皮封面寫著斗大的兩排字

讀後心得20號
一個關於流浪求學與人生的經歷這次的LA流浪記 可以是康永的傳記可以是電影歷史的入門更可以是人生出走的參考出生於富貴家室的他有著比同齡更大膽的思想,不拘規範的膽識 作了又怎樣?總是要試過才知道!在書中 我彷彿也在UCLA 遊了那麼一遭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捧腹大笑 時而有所想法時而憂傷 卻在看完後豁然開朗我們也曾那麼接近過夢想我擷取書末的最後一段話 送給大家&quot兔子打鼓 電池有限 回憶才是最好的充電器!!!LA流浪記大致描述了作者在美求學時的生活所見所聞所想也可以看到作者在慧黠機智的理性思考之外,比較感性細膩的那一面也許這本書可以發現作者之所以有此等功力,背後的養成過程。特別是現在很多人都夢想去遊學去流浪也有很多機會可以出國留學,但出國學習與生活,究竟目的何要學些什麼才算有收穫?應該不是只拿到學位而已 ....我覺得這故事有些都很有趣會覺得他看事情的方面很特別,其中還有提到張國榮.. 很特別的一本書

工作表
50號廖學甫-資料排版、重點整理、資料搜尋<作品簡介>
43號黃議禾-資料搜尋<作者簡介>
34號胡修維-資料搜尋<他人評價>
28號賴伯渝-資料搜尋<作品簡介>
20號金效齊-資料搜尋<他人評價>
29號黃彥杰-資料排版

P小姐 2008-01-12 00:32:53

作者簡介
三毛 (1943 -1991)
本名: 陳平
暱稱: Echo
籍貫: 浙江省定海縣
出生: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學歷: 初二休學自習,21歲時到文化大學哲學系當旁聽生。24歲又休學,隻身赴西班牙。三年之間前後讀馬德里大學、德國歌德書院,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
專長: 除了寫作外,三毛當過英文老師,當過導遊,曾在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任教。80年代在文化大學教授「小說創作」、「散文習作」課程。
語文: 除普通話,她和家人之間是以寧波話溝通。少年時學會日文(長大後卻忘得差不多了)和英文(說得非常流利)。後來到馬德里又學會了西班牙話;在西柏林當苦讀生學德語。和荷西結婚後在沙漠,於是又會了阿拉伯語。三毛本身有很強的學習精神,她往往主動向人學習語文。
三毛由來: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幼年期的三毛即顯現對書本 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红樓夢》。
初中時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願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並受當時担任《聯合報》主编平鑫濤先生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结集出書。

作品簡介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1991年06月01日
三毛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釆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三毛,一個喜歡到處遊玩探訪的旅行家,在撒哈拉沙漠中發生的一連串精采的小故事風靡了全世界的中文讀者。在這荒涼的沙漠中,她找尋到她的幸福;認識了許多朋友;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在一個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卻完成人生的夢想。
內容大意:
本書是由名女作家三毛,與其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生活實記,由數篇短篇小品集結成書,其中包括了在沙漠中的民情風俗,生活上所發生的趣事如自己的想法及體驗,記錄了自己亦寫實了他人,對三毛來說,是她的第一部處女作而意義更是非凡。

他人評價
三毛很多的作品,真的很不錯,一位女子,能夠如此的有才華,令人佩服不已!以前,總以為三毛,這個名字,不知是男還是女,一看是女的,便更感受到,這位作家,並不在意自己的筆名是這樣的平凡!令人完全想像不到,居然是一名女子所寫!當然,她的作風,十分的令人感到她容易親近!她把她生活上的趣事,或是,她認為有意義的事寫入她的作品中,這更增添了許多不同的那種令人感覺她平易近人的感受!完全的表露出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有趣,也不會有令人望之卻步的感受!看到她的文章寫的如此的流暢自如,感覺有如行雲流水般的那種感受...
有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隻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演員胡茵夢三毛很友善,但我對她印像欠佳。三毛說她「不是個喜歡把自己落在框子裡去說話的人」,我看卻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復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如果三毛是個美人,也許她可以有不斷的風流餘韻傳世,因為這算是美人的特權。但三毛顯然不是,她是不勝負荷其「美麗的」愛情故事的。–––作家李敖
資料來源: http://www.wmp.cityu.edu.hk/CTLCaesar/2004/CTL3134/005/new_page_2.htm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4/rp-8904a/329.htm

針對撒哈拉的故事做一個讀書心得:
1.三毛的成名作之一「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記載了三毛住在撒哈拉沙漠時的有趣事情,包括她於沙漠當新娘子的經過,而她所動情描寫的撒哈拉沙漠我覺得她把生活上所發生的趣事如自己的想法及體驗都紀錄下來成了她的第一本書,
我覺得就因為她的真實生活紀錄成的書讓人看了有真實不作假的感覺,所以才讓第一本書成了膾炙人口的書,而這本書看了讓我覺得有喜有怒又有悲,久好像是發生在自己生上一樣值得一看。
2. 讀完了這本書,真的非常佩服三毛她堅強的毅力。還有她和她的丈夫間的情感,實在令人羨慕!她能把在撒哈拉這片廣大寂寥的沙漠上發生的事情,那麼具體而微的描寫出來,而且讓我對沙漠有了新的見解,了解到當地的風俗習貫,真是一次奇特的「沙漠之旅」讓人忍不住想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只可惜三毛以往生不能在看到她發揮更多的生活趣事而寫下的書 .........
3. 三毛是位喜歡四處探險遊玩的作家,應該叫她為旅行家會更合適。她荒涼的沙漠中找到她的幸福,也交到了許多朋友,因為她完成了她的夢想,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這麼一本膾炙人口的好書。不管是這12篇故事中的哪一篇,看了都有喜怒哀樂,在《撒哈拉的故事》裡的序,我看得出三毛她對人、甚至於這個世界都是以一顆充滿愛的心來包容、來對待。我想對三毛來說,朋友與陌生人只是差在有沒有緣份認識罷了。
4.我覺得我被她那種輕鬆中帶叛逆的故事吸引,就像和好朋友聊天一般輕鬆自在,看著她輕鬆敘述她的愛情與流浪的故事就覺得自己也好想那樣輕鬆自在,不過看後面的幾本書都寫的有點悲觀,就覺得三毛寫的書可愛歸可愛但是原來他也有悲觀的時候真的讓人看了悲歡交合。雖然阿我無法到世界各地去旅行,但這本書確實為我了解大世界真的很大很廣闊 !!

網址來源
作者簡介+作品簡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1114065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2301187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41807058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80958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70213836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607082302831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0807191
http://www.kitsam.edu.hk/essay/2002-03/chk3D.htm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4/rp-8904a/329.htm

工作分配表
05號 宋文楷------作者簡介+他人評價+心得
25號 林胤孜------作品簡介+他人評價+心得
45號 劉羽航------資料重點整理排版+心得
54號 黃敬恒------心得
55號 莊佳瑜------找書之版權影印+心得

I AM K02. 2008-01-07 20:05:19

現代散文分組報告 - 琦君 <<琦君散文選>>
分工表
02號 湯雅雯
打字排版、重點整理
04號 賴群傑
找資料 ─ 他人評價
16號 林鴻志
找資料 ─ 作者簡介
18號 鍾易蒼
向學校的圖書館借書
26號 王翎諺
影印琦君散文選版權
42號 鄭瑋皓
找資料 ─ 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1、身份資料: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字希珍,浙江省永嘉縣瞿溪鄉人,民國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出生。西元二零零六年六月七日病逝於台北。
2、文學成就:
杭州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高等法院書記官、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大學兼任教授曾任中央大學、文化大學等校中文系教授。從古典文學過度到現代文學,她的文字被公認為最成功的典範,她的文章最為人稱道的是溫柔敦厚,悲憫人性的弱點。榮獲文協散文獎、中山文藝獎。
3、生平簡介:
琦君以散文響譽文壇,內容有寫台灣生活、海外見聞、故土風情,其中寫的最出色的為回憶早年生活的懷舊文章,不論寫人、事、物,都以細膩雅致的文筆,動人情節把讀者牽引至她所無法忘懷的故鄉,使讀者與她重回時光隧道再次感受昔日的悲喜心境。
其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令人有親切真情之感。文字書寫上沒有過份渲染的華麗詞藻,也無艱澀難懂的文句組合,總以平易近人,淺顯易懂,質樸之文筆細述過往記憶,營造出個人獨特風格。
誠如琦君《琴心》一書後記中所言:「我只是樸實地用膚淺的文字,傳遞出我的點滴心聲,這一字一句裡有我歡笑,我的眼淚,有我對過去不盡的懷念,對未來無窮的希望。」
琦君溫柔敦厚、晶瑩清澈、典雅雋永的特色,實為現今功利社會不可或缺的一股清流。
4、主要著作
主要作品《琴心》、《煙愁》、《琦君小品》、《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留予他年說夢痕》、《菁姐》、《橘子紅了》、《詞人之舟》等散文及小說、兒童文學等書四十多種,作品多次為《讀者文摘》中文版轉載,曾被譯為美、韓、日文,極受海內外讀者喜愛,也是作品入選中學課本最多的作家。
‧資料來源處:http://140.115.90.50/about/pages.php?ID=about7
作品簡介
舊文學的根柢與新文學的洗禮,琦君的散文承先啟後,深厚的中國人情味與練達的人生觀並陳,早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肯定為:與李後主、李清照同屬中國的抒情傳統,而成就比二李高。
本書從崎君名著《三更有夢書當枕》、《煙愁》、《淚珠與珍珠》等書中,精選〈桂花雨〉、〈毛衣〉、〈一對金手鐲〉、〈阿玉〉、〈靈魚與小硯臺〉、〈髻〉、〈母親的書〉、〈媽媽銀行〉、〈虎爪〉、〈三更有夢書當枕〉、〈我的恩師韋思德〉等十二篇名作,採中英對照的方式,每篇譯文均為名家翻譯,絕大多數曾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發表。並蒙主邊殷張蘭熙、齊邦媛審慎校訂;讓我們在閱讀兩種語文中,體會琦君的文章為什麼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中所無」,歷久彌新,百讀不厭,有中國人處必有琦君的讀者。

他人評價
夏志清先生曾說:「琦君的散文和李四後主、李清照的詞屬於同一傳統,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為中國當代文學感到驕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應該傳世的。」(1974年爾雅出版社出版書目時夏來信之評價,當年該社就為其出版《煙愁》。)他以為《一對金手鐲》、《髻》這些文章,早該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為中學教材,甚至列入「諾貝爾文學獎」毫不遜色。琦君謙虛地說:「我這個是土作品。」夏說:「土有土的好處。」琦君的作品,在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華文界甚具影響力。
‧資料來源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0%A6%E5%90%9B#.E7.94.9F.E5.B9.B3
「他是18歲到80歲讀者的琦君,」作家、九歌出版負責人蔡文甫說:「她的文章包含真、善、美的一切元素,寫老師、朋友、故鄉、家人,親切而受人喜愛。」
中央大學教授李瑞騰創設了該校的「琦君研究中心」。他說,在文學史上琦君以散文及小說兩種文類留名。更重要的是,李瑞騰指出,琦君文章中流露出非常真實的情感。
琦君曾把一篇第三人稱敘述,名叫〈母親的毛衣〉的短篇小說,變更為第一人稱敘述的散文〈毛衣〉。李瑞騰說,這證明了創作者自覺地將「以虛構外表包裹真實人生」的小說,依照其真實性還原為「直接面對寫作者自己生活及遭遇」的散文。
但在另一方面,李瑞騰發現,琦君又在文章中刻意隱藏自己童年時代的哀傷身世。琦君生前曾說,如果她要動筆寫自傳,第一章一定叫做「泥地上的紫孩子」,用來形容自己「小時候沒人要,冬天在地上哭得全身發紫的可憐樣子」。
‧資料來源處: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6/06/07/67417.html

1、桂花雨
第一段寫桂花的香味引起作者的鄉愁然後逐次介紹花種,包括他們的形狀和顏色。桂花的季節正是中秋節的前後,「每逢佳節倍思親」,容易牽動身居異地的遊子懷念故鄉的愁緒,何況,還有桂花的香你襲人,鄉愁於是更形澎湃,難以遏止。
第二段寫桂花的特色,尤其強調花香的迷人她回憶起小時候對桂花的喜愛。桂花不與繁花鬥豔,迷人的桂花,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藉此點出了桂花的特殊用途。
第三段在全文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通篇文字,正是籍由對桂花的魂牽夢縈而細細鋪陳開來。
四、五段寫出桂花加工過程中盼望、參與和分享的喜樂。「搖花樂」原是童年的趣事,也讓讀者明白了何以作者對桂花會如此錘愛的緣由,因著「搖花樂」而使作者美麗的童年展現無遺。這一段文字寫得極其詳盡而又傳神,歡愉的你息溢於言表,附列父親的詩,正是當年歡樂氣氛的印證。
六、七、八段寫出在杭州念中學時和桂花有關的一段往事。作者常到滿覺?去賞花、吃花,在桂花飄如雨中,有對母親的感念,並藉由母親口中再次提起故鄉的桂花香,因其感情的成分,而變成無可替代。
這裡抒情的成極濃。前文讀來,作者依舊只「聞」到桂花,「沉浸在桂花香中」,真正細說「吃花」卻要到離家以後,轉成「回味」,一方面是對自己的偏愛作好的補充說明,另一方面則顯現先前的自嘲「俗氣」本是高雅的品味。
我們細細追尋隱藏於字裡行間的,是淳厚溫煦的人世情感。藉著母親的口中,比較了杭州與家鄉的桂花。「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任誰都不難窺知其間濃郁的鄉愁。
最末一段是結語,再次想起童年的「搖花樂」和「桂花雨」。這是全文的總結,和前文呼應,也緊緊扣住了題旨。
全文脈絡分明,層次清楚,交雜在鄉愁裡的人世情感,讓我們為之動容。
再說說對桂花的聯想,可藉實物或圖片為輔助,以切入本文;然後介紹琦君散文懷舊風格。授課時,可引導朵生注意作者對材料的揀擇,由於童年、故鄉可取材的範圍很廣,作者只就「桂花」著筆,焦點集中,易見精彩動人之處,以及藉物寓情的方式,都是值得仿效的寫作手法。另外,帶領同學感受在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情感,也是授課重點
‧資料來源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52804919




2、一對金手鐲
文中,總是存著一分對人、對事、對萬物的悲憫和寬厚,韻藏的情感細膩深刻,有著一分不矯揉的真情。讀了這一篇散文,對於琦君以淡筆寫濃情的文學造詣,感到相當的佩服。這篇文章中,可感到她和母親的孺慕情深、還有他與乳娘.阿月的情感。琦君對於母親,著墨的部份特別,可見母親在琦君心中的重要性。而其母親溫良敦厚,事事為他人著想的言行舉止,深深影響了琦君。由本文的許多部分就可以看的出來。
琦君富有博愛的精神,也表現了平等的思想。在琦君眼中,人無貴賤的分別。琦君認為地位低下的人,一樣會有高貴的人格。憑著他和阿月(琦君乳娘的女兒)以姊妹的方式相待,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篇文章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琦君和阿月對談的時候。在古代.甚至是民國時,中國的婦女飽受欺壓,深受傳統的拘束。而阿月就是一個被受命運牽制的婦女,十四歲就做了養媳婦,十八歲,就已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卻因生不出個兒子而自責、掉淚;其實我覺得琦君的命很好,從小家中挺富裕的,不籌吃.不愁穿。而她們的對話也十分的不同。
一個壓制於傳統思想;一個徜徉民主自由中。阿月說:「媽媽說的一點不錯,一個人註下的命,就像釘下的秤,一點沒得反悔的。」;琦君反駁的說:「命好不好是由自己爭的。」相信生活在現在生活如此富裕、安康的我們,回答一定像琦君一樣。可是在古代的社會,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福的。
這也是為什麼要懂得「知福」、「惜福」的原因。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很幸運的我有手有腳;很幸運的沒有多大的病痛;很幸運的有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很幸運的有四個兄弟姊妹;很幸運的遇到了許多好老師.好同學.以及許多的好人。我很高興我能夠生在這個世上。生活的環境不能改變;但自其內心的心境是可以改變的。
因為戰亂,阿月和琦君也就此失去了聯絡。滄海桑田,距離雖然改變,但琦君對於阿月的思念卻無因時間而褪去,仍時時懷念著他。她真是一個重情意的人啊!!相反地,我們現在卻經常因為功課或事業的忙碌,而和朋友失去了聯絡。明明可以聯絡的,卻就這樣放手了,真是可惜。
而這篇文章的結尾說:「無論如何,我心中總有一對金手鐲,一隻套在我自己手上,一隻套在阿月手上,那是母親為我們套上的。」我覺得這個結尾真精彩,雖短但卻把它們之間的感情透徹的描寫出來。勾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讀也讀不厭她筆下細瑣的生活記憶,懷鄉心事裡白描出來的風景,有著異樣的溫度和畫面。文筆是可以培養的,但情意卻須出自真心,那麼久的事,還能描寫得如此深刻,字字真切,一景一物都歷歷如繪,必然是曾真誠地去關懷這些事物,或受到極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處: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work/student/20718.mht


3、髻
琦君的名篇〈髻〉,所展現的正是一位典型的閨秀作家細緻的抒情筆法。誠如白先勇所說的,琦君的格調「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這篇文章全文以髮髻作為線索,不僅對舊社會的家庭婚姻倫理關係描寫入微,更顯露出對時代滄桑變遷的幾許無奈。
從母親的「鮑魚頭」到姨娘的「橫愛司髻」,寫的是民國年間社會上兩種不同類型的女性:傳統保守與時髦開放。作者的母親其實也正是中國傳統社會裡頭普通婦女最真實的寫照。除了相夫教子,恪守婦道之外,還得默默地忍受著男人納妾的心酸。透過髮髻的強烈對比,「鮑魚頭」面對的「鳳凰髻」、「同心髻」、「燕尾髻」等等的「耀武揚威」,「鮑魚髻」依然故我,沉默著、忍受著。在舊社會裏頭,即使她出聲了,抗議了,再不喜歡那「三花牌髮油」又怎樣呢?男尊女卑的社會裡,倒不如靜靜地耗著,讓那一點一滴的怨恨、苦悶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淡化、消失!
‧資料來源處:http://blog.yam.com/ar333/article/2610163



4、三更有夢書當枕
「三更有夢書當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擅於抒寫情感,描繪景物的琦君,在本書中發揮了最大的鉛字魔力,不論是一隻無足為奇的醜貓、一位令人景仰的老師;一件雞皮蒜毛的小事、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在這裡都成了一篇篇令人難忘的故事,感動著我們的心。
她懷著極濃的情感去描寫她的母親、外公、小叔叔、長工阿榮伯及已逝去的幾位朋友,文中也常提到父親,卻沒有特別成為一篇的主角,原因大概不是出於不滿,而只不過是和父親接觸得不夠多,感情上沒有那麼令她感動的關係。
在琦君眼中,不只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過去的生活方式也是叫人留戀的,寬大、和平又親切的農業社會生活,雖然她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古今皆收的原則,但正如她不慍不火,不緩不急的文筆一樣,我們看得出來,真正讓她心響往之的仍是過去那種低緩調子的日子。這些日子在她筆下是無限低迴,輾轉的用各種角度去描寫,使我們彷彿也浸潤到那股溫厚,感染到那種作為「葛天氏之民」的快樂。
‧資料來源處:http://over.tngs.tn.edu.tw/forums/90/90-m/1924.htm?ename=rssh&cname=
%B7%E7%B2%BB%B0%AA%A4%A4&fnum=1924&laddle=9012



讀後心得
1、02號 湯雅雯 - 桂花雨
作者從小就喜歡桂花的美,還說桂花樹不像梅花那麼有姿態,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時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裡找細花,它不與繁花鬥艷。可是桂花的香氣,就是作者覺得迷人的原因。而且不但可是聞,還可以吃。作者說她寧可俗,就是愛桂花。對作者來說,搖桂花是件大事,當搖下來的桂花紛紛落下,作者就會喊著:「好香的雨啊」,而且地上看不見泥土,地面上全鋪滿桂花,腳下踩在花上軟綿綿的,作者心中有點不忍。作者說這大概就是母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的一生辛勞,無怨無尤,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作者到長大時,還是會想起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桂花」,和那陣陣的桂花雨。作者前面說桂花的美、桂花的好,說到最後還是不忘記母親的辛苦,作者對母親的愛是不會忘的。
當然,我也不例外。每個母親都是這樣的,對自己的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總是給自己的小孩最好的,就算在苦在累,也都覺得值得,只要活得健康,這樣做母親的就能安心了。
2、04號 賴群傑 - 一對金手鐲
作者心中一直有一對金手鐲,一隻在自己手上,一隻在雖是異姓姐姐,卻親如同胞的手腕上,她就是作者乳娘的女兒叫阿月,兩個從小就在一起打打鬧鬧的小孩,卻因為家境的不同而分了手.幾年後再次相遇時,已完全都不記得對方,也覺得他穿的好普通,又比作者黑但小孩就是小孩,吃過東西後,馬上就變得不陌生了.他們互相聊了起來,待了幾年作者又回去杭州了,過了幾年,也斷了音信,而作者再次見到阿月時,真的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阿月已是一位完完全全成熟的母親,而作者只是一個除了會啃書本,就只會和母親鬧彆扭,差距之所以會這麼大,完全是因為家境的不同,可想而知,家境可以使人變得完全不一樣,曾經的好姊妹,就因為家境的不同,而到最後完全失去音信,但作者卻怎麼也忘不了那夢寐中的親人。
3、16號 林鴻志 - 髻
當作者的母親年輕時,看著母親做飯時,看見那一頭烏亮的好髮,就覺得父親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髮夾給母親,卻沒想到,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髮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頭髮比母親還要亮、還要烏。隨著歲月的流逝,母親的頭髮已經沒有像當年的美,也沒有那麼多了,所以作者的母親把頭髮剪短了,過了些年,作者看到母親時,已白髮如銀了。這篇寫出了傳統中國女性縱使憂鬱一生,卻仍堅持自己所認為應該堅持的。
作者也知道人是不可能永遠年輕的,所以對於人世的愛、憎、貪、癡,早已無狀於衷。最後作者一句寫到:「究竟有什麼是以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的呢?」。這句讓人感觸很深。
4、18號 鍾易蒼 - 虎爪
作者的母親認為,你不去傷害動物,牠是不會隨便來傷害人類的,我覺的還蠻有道理的。作者怕虎爪是因為看見那隻小老虎死了,而且牠的媽媽找不到小老虎,作者想起這樣的畫面,雖然心裡不願意帶上它,卻又因母親的好意,而不忍心違背,最後還是帶上了它,但作者去上學時,把它放在母親的針線盒裡,直到她有一天整理衣物時,才發現虎爪和一本小小的心經放在一起,原來是作者的母親放的,想說這樣可以求菩薩超渡牠,其實,說穿了,作者的母親是要作者平安,才要作者帶著的。
天下的父母都是為小孩子著想的,都期許自己的孩子人平安長大,當然,作者的母親也不例外。
5、26號 王翎諺 - 三更有夢書當枕
主要是描述作者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自稚幼懵懂到成熟懂事,所經歷人生的見聞及生平點點滴滴。作者小時候,也和大家一樣不喜歡讀書、寫字,只愛四處玩耍,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媽媽逼她讀書寫字,她甚至開玩笑跟媽媽說:「乾脆去當尼姑算了,就可以不要讀書寫字了」,結果媽媽說:「尼姑每天都要念經,更要學會讀書及寫字呢」,作者只好作罷,安安份份的學讀書識字。小時候,作者喜歡趁爸媽不在時,偷看三國演義、封神榜、簡愛等等小說故事,也因為這樣對她日後學習很有幫助。作者介紹自己學習生活之外,還介紹中國傳統地方年節習俗,如搗糖糕、祭灶、分歲酒、拜年、討紅包、迎神提燈…宰豬、撣塵等等活動,對我們來說更是新鮮有趣極了。
我們現在的人總是十分忙碌、來去匆匆,一會兒忙這個,一會兒又要做那個,趕時間好像是現代人普遍的通病,人與人之間關係變得好疏遠,不像農業社會人人之間互相幫助扶持,難怪讓人有種孤獨的感覺。
6、42號 鄭瑋皓 - 毛衣
因為母親為作者出外求學著想,把作者用三羊牌的毛線織給母親的毛衣,從背心改成多了兩個袖子,也因為這樣,作者明明清楚母親對她無微不至的體貼,嘴裡卻任性的說出傷了母親的話,可是作者的母親只是嘮叨的說:穿穿看,不喜歡在找空閒把它重織,作者聽完了母親的話,在母親的懷裡哭了起來,對母親說:妳太疼我了。那是作者最後一次在母親的懷裡哭,也是最後一次母親幫她梳好頭髮,別好白絨花。也因為從那一次,作者馬上買了一磅道地的蜜蜂牌毛線,連續開了好幾個夜車完成了一件毛衣,還用郵寄的回家給母親,而作者聽姨媽說,她的母親開心極了,可是作者的母親捨不得穿,拿到作者的手上時,都還新新的。
我看完了這篇,如果今天作者是我,我的媽媽為我做這種事,她過世後,我會更想念她,人總是如此,身邊最親、最重要的人離開了,才知道那個人的重要性,所以這篇也有說到要把握時光,別浪費了,要珍惜。